教师,整合课堂中“激趣”写作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8751 浏览:335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此阐述的文章表明,教师具有强烈的激趣意识。这当然归之于兴趣是一种积极情绪的心理学特点,相对于教育学,它是教学相长有效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 浅谈激趣
激趣的意思简单明了,即激发学生的兴趣,简单得似乎要陷进同义反复的逻辑中。但是,我们有必要将它说得更具体一些:教师运用某种工具、策略教学论文激发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这句话围绕着兴趣展现出如下图所示的几种基本联系。
这个联系图标识出的联系给我们点明了本文要讨论的路向。兴趣是一种具有“指向”对象的“意向性”(不是严格概念上的)积极情绪,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策略教学论文进行学科整合教学时,学生的兴趣指向是在于教师所教知识本身,还是大多被工具所吸引呢?此为第一问。教师在自己备课或者教学实践中,他对信息技术或者相关策略教学论文的依赖程度有多大?此为第二问。如果前两问最大程度上指向是正面的,那么,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其设置的整合切入点会让学生的兴趣保持多长时间呢?
就兴趣来说,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只要有兴趣情绪泛起,我们就可以说“有兴趣”;同样,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能够保持持久甚或一生的兴趣,我们也会说“有兴趣”。这看似没什么理由,但是对于教育来讲,激趣表明了“兴趣”本身是一种潜在情绪,它需要被“激”出来。“激”这个词更容易让我们忽略兴趣在教学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的探讨。
在整合课堂中,教师喜欢用信息技术呈现声、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高效、有感染力的整合课堂表明,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如欢喜、忧伤等情绪一样阴晴不定,而是一直被调动着。对教师来讲,激趣并不是呈点状布置,而是最大程度地接近线形。
● 激趣点和激趣线
激趣点和激趣线并不是表明教师在整合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的目标、策略教学论文,而是表明了激趣的成效,即教师激发的学生学习的兴趣持续的程度和时间。激趣点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相对客观的激趣点,就是激趣效果的短暂性;另一个是教师主观上以为的激趣点。同样,激趣线也有两个层次。激趣点并不是和整合点对应的说辞,激趣线也不和整合线相对应。
下面,我结合我校一位教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一课的过程,对激趣点和激趣线做进一步阐述。
课堂伊始,教师展示课件:播放歌曲《祝你平安》,并用课件展示歌词,让学生初步感悟情绪对人的重要作用。
活动:教师采访学生:“面对众多听课老师,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有的回答“激动”,有的回答“兴奋”,也有的说“高兴”,还有的说“紧张”……
教师适时引导,人的情绪是丰富多样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快乐就会时时围绕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情绪、了解情绪、驾驭情绪。
设计意图:一节课刚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课前,所以,为了让学生尽快对新课产生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图片、歌曲等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阐述:在这里,如设计意图表明,歌曲《祝你平安》作为一个激趣点,是为了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教学新内容做了铺垫。这个做法很合理,但是我们有必要继续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的是,教师在设计中显著是将歌曲作为一个激趣点来看待的(主观激趣点层次),他忽略了激趣后的学生兴趣的绵延性。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学生对歌曲《祝你平安》更感兴趣,那么,教师怎么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所教的内容上呢?所以,在整合课堂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激趣并不是简单地插进声、像的理由,还要慎重地挑选更合适的题材,使切入的激趣内容激发的兴趣更流畅、自然地进入后继教学环节,而不至于另入别处,陷进悖论。
由此得出这么几个注意事项:兴趣总会有一个具体对象,学生的兴趣不是空洞的;学生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持久性、绵延力;激趣设置有陷进悖论的可能;教师在进行激趣环节设计时,可以将激趣作为一个设计点来看待,但是必须明白现实的激趣实效会让兴趣呈线形;教师尽量将激趣做整体设计;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整合课堂获得了时空的“自由”,但这个“自由”也是有限度的。
由以上注意事项具体到整合课堂: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指向,最大程度不被信息技术本身吸引;教师在自己备课或者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自己对信息技术或者相关策略教学论文的依赖程度;教师在寻求整合切入点时,选取题材是关键。
还是以这一课为例,我们对激趣线做进一步阐述。
教师展示课件:多媒体播放历史故事《诸葛亮三气周瑜》和关于冰心谈健康长寿之道的材料。
学生回答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有关情绪影响健康的谚语、成语,如“喜极伤心、怒极伤肝”、 忧极伤肺、恐极伤肾”等。
师生谈论,共同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听故事、讲谚语这一环节再次激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的身心健康与情绪也有着密切联系。
阐述:显然,本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故事及其相关材料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兴趣持续加强的体现。这就是激趣线意识。相对课堂开始歌曲播放的激趣点设置前提,教师的设计意图是以故事和材料能激起学生持续的兴趣为前提的。这一环节和上一环节的比较表明,教师是能够区分激趣的实效的,只是他认识得不充分。如果说信息技术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了课堂教学方式,那么这种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亦是一种表面的理解,他并没有深入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中。对于整合课,激趣就是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绵延力。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整合课堂中,教师要有激趣点和激趣线意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不意味着依赖信息技术,依赖在于,教师沉溺于丰富材料中对此不加筛选。
一般来讲,有趣的情境会使学生有一种期待感。就这个课例来讲,要激学生对“情绪”二字之趣,并非使学生对视频以及视频中呈现的内容产生兴趣,面对这样一堂课的激趣我们是否还能做如下的假设,让多媒体在展示中起到提供互动的功效。课前,设计几张同一个人在不同情绪下产生的夸张表情的图片,然后用图片处理工具,将这个人的鼻、口和头遮住,只留一个眼睛,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眼睛浅析和猜测人的情绪,以此达到互动,分组进行观点的阐述。学生的兴趣直指表情背后的情绪,以而明白情绪足以对人造成影响。这样在连续的几组互动中,不但能够将知识贯穿课堂,又因为游戏涉及心理范畴,同时使学生对于品德课程产生不同的理解。当然,还有更好的教学设计案例,这里只不过为了对激趣线做更详尽的阐述。
● 激趣线的延伸
一个具有持久性、绵延力的激趣,应该是让学生自发地产生兴趣,引发他们去发现和探讨。同时,课堂激趣是激发集体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利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常识性的或者思维表层的视觉听觉等,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他们是否知道,更多的学生已经习以为常了,而相比独生子女一人在家,学校和课堂能够给予他们的是集体的快乐感,而未必所有的音乐和视频都能在集体生效。因此,课堂激趣如果不能激发集体的兴趣,甚至一个想当然地激趣,很可能造成全班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懈怠,认为这些知识只是小儿科,在电视中司空见惯的、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那么,这样的激趣,就是扼杀兴趣,本末倒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