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现代社会“非道德境遇”与中小学德育写作策略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36145 浏览:1608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现代社会与学校教育应当秉持一种“双向度”的思维方式来加以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即社会在对学校教育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有义务为学校教育预设适宜的进展环境。然而,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了社会上“非道德”的社会境遇的出现,以而就影响了中小学德育的效果。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境遇并承担起自救与救赎的双重使命,是中小学德育探讨与实践都需要加以反思与追问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现代社会;人文缺失;非道德境遇;中小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21-03
现代性的最初规划在于其“人文性”上,即现代性的价值理想在于实现对人的解放、对人的本真性的呵护和对人的幸福的关怀。但现代社会的现实境遇却背离了这种原初的规划,即将现代性只简单化为一种属于工具理性的“单向度”的自负与野蛮,将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科学一技术一经济”的联盟系统之中,而道德、、精神和信仰等人文性的本体意蕴却被抽离出这个系统,以而就导致了现代化中的“去人文化”。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它要通过人文呵护与情感关怀以将成长中的稚嫩生命的精神世界引领至清明之境,以而实现人性的完满与人格的健全。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去人文化”的狂进态势却为中小学的德育预设了一种“非道德境遇”。所以,如何跳出这一尴尬的“框定”并承担起自己自救与救赎的双重使命,就成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论述与实践都需加以反思与追问的一个紧迫的课题。该课题的逻辑前提在于必须深入检视这一“非道德境遇”的基本样态。

一、对现代社会“非道德境遇”之检视

一个失去了道德、文化精神、价值信仰等人文性因素的社会,无论其经济实力如何强大,也谈不上是一个文明社会。但十分可惜,现代社会恰恰正越来越热衷于经济“硬实力”的疯狂累积,而对维系其根本的内在的人文性即“软实力”却疏于关注。这种人文性流失的“吊诡性”式的进展,生成了现代社会中的“非道德”的境遇,并且这种情况正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目前的“先在”环境。因此,本着对中小学道德教育负责的态度,认真地检视这一“真实”的场域就是十分迫切和十分必要的。如何检视?笔者以为,以以下几个维度人手不失是一种“管窥式”的切入方式。
首先,是“唯经济”的偏执、“去价值性”进展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全面渗透”。目前,我们对现代性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工具一经济”理性的“单向度”的僭越上。现代人简单地认为,经济的繁荣是现代性中最本质、最核心和最彻底的特点,所以就将精力过分地倾注在经济进展、物质丰富、利益扩张与功利性的满足上。这种倾向还将“价值理性”抽离出“完整的理性系统”;“工具一经济”理性的进展不再观照人类的本真需求、真实福祉与终极目标,而是将当下的物质满足作为最后的目标定位。另外,现代社会所说的“市场经济”也已经超越了其经济上的限度,人们目前在政治领域、人际交往领域乃至于教育领域等方面,也都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显著的痕迹。政治领域中的权钱交易、人际交往领域中的算计性、教育领域中的功利化等,到处都可见到“市场经济”之手。无疑,对现代性的这种误读,势必导致现代社会人文价值因素的沦丧和“非道德境遇”的生成。
其次,是传统的被“剥离”、文明的断裂和人们的精神寄寓的失落。传统是维系人类共同有着的重要内核。现代性对传统不仅要有“抽离”,更要有“嵌入”。被“抽离”的应是传统中的那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进展需要的那部分属于“糟粕”的东西,而应被“嵌入”的则是现代社会中要融入的能代表我们民族的民旗性格、能体现我们的文化脉络、能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人们对人性加以深思以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传统中的精粹。然而,现代社会的畸变却将传统中的道德、文化精髓与精神气质等彻底抽离,却遗忘了“嵌入”的回归路径,所以就致使“人们在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这个‘最重要’的目标时,再也没有了传统道德对人的内心的规范”。这样,无疑就造成了文明的断裂:“传统文明”被割裂了,“现代文明”则又尚未真正生成,现代人在如此困厄的“文明危机”中陷入了道德的失范与价值信仰的迷惘之中。这致使现代人“灵”与“肉”分离:“肉”的物质性的需要满足了,而“灵”的精神性的寄寓却失落了,维系现代社会并能体现我们民族的民族性格的“根”松动且将脱落了。如此,现代社会遭遇“非道德的社会境遇”也就难以规避了。
第三,是个人主义过度化、拒斥他者和人际联系的冷漠。“主体性”、“解放”与“自由”等成为了现代性中的致力于维护和追求人的“核心价值”之后,“个人主义”与“自我实现”便获得了合法性与正当性。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极度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个人主义随之走向了过度化。它一方面诱使一部分人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使其丧失了社会公德和人性;另一方面,它也加速了社会中的两极分化,也诱发出各种因追求财富而造成的堕落与犯罪。个人主义的过度化目前已成为使我国现代社会陷入德性缺失的“非道德”之境的主要根源之一。这是因为,“一心追求财富的人常常放弃了美德。不幸的是,通往美德之路和通往财富之路二者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时,个人主义的过度化还导致了个体对他者的内在性的拒斥:他者成为实现自我的或明或暗的“对手”,所以向他者开放或者接纳他者,便意味着我的利益会受到威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情感淡薄了,人际联系不仅陷入了功利性、工具性和短暂性的境地,而且有时其中还充满了算计。“人类仍然没有学会在没有邪恶与下共同生活”,所以就使得每个人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活着,就使他们不得不将较多的时间和心思等都耗费在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上,甚至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相互制造着痛苦。个人主义的过度化无疑是“非道德的社会境遇”的推手。

二、“非道德境遇”环境中的中小学德育

现代社会环境为我们中小学的德育框定了一个“先在”的现实场域。在这种场域中,中小学的德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为它不仅要面对现代社会上的“真善美”的一面,也要面对现代社会上的“假恶丑”的一面。缘于现代社会“非道德境遇”的社会现实,中小学德育被围困其中,已经并且仍在异化着自己的有着:它越来越偏离了其人性的使命,越来越在浮躁的社会现象面前背离着其有着的本原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其体现形式可概括如下:
1

首先,是中小学德育目标设定的“功利化”与“当下化”。现代社会的唯经济进展是追求的方式,促使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外在世界”,人们专注于器物的丰富与占有,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现代人还既不关心“以往”(传统),也不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来者”(未来),而只醉心于“当下”(现在)。这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投射到教育领域,就体现为在教育领域的人文性的缺式,体现为功利性获得了它的话语空间与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空间,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因而也日渐背离了其对人性的应有的呵护、背离了对人格提升的要求、背离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人对人的终极目标予以关怀的使命,呈现出一种功利化的态势:道德教育的逻辑旨归停留在“现世”的“保命哲学”上,只教人如何“安身”,而不教人如何“立命”;只教人如何“适应”现世,不教人如何“超越”现世、如何指向未来并追寻自己生命的终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和终极目标。道德教育目标设定上的漠视人性与人格的未完成性、漠视其可超越性与可生成性而囿于其“适应当下性”的弊端,造成了学生人格的“萎缩”与精神的“停滞”,影响了学生终极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是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庸俗化与“底线失守”。当社会的“非道德性”因素影响增加时,学校道德教育就缺少了“源头活水”,就无文化可依。不仅如此,学校道德教育的崇高性也日渐被庸俗性侵蚀,崇高一再被拒斥。“一般人,特别是未成年的儿童在充满不道德现象的环境中生活,就会慢慢认同这些不道德现象,就会不自觉地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因为在这种强烈的暗示之下,生活者的自主选择的能力就会下降,也很难做出其他的选择”。事实上,现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已在一步一步地退缩至不能再退的底线,“真善美”一再向“假恶丑”妥协,德育内容中的那种“道通天地、德修于己”的引领人“灵魂转向”的成分越来越少了。面对“不准骂老师、不准偷东西、不准上课打架”等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在道德底线上的说教,我们很难想象,如此的学校道德教育对丰富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究竟会有什么影响!
再次,是中小学德育过程中的形式化与“非人化”。中小学德育过程中的形式化与“非人化”的具体体现是: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流于形式,即普遍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将道德教育的实施归责于班主任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人格的提升、精神世界的丰富等都以类似的形式加以应付;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目前也漠视其对象的鲜活的生命有着,也违背道德与人的完整融合的基本规律,而将道德教育诉诸知识化、规范化和条律化的道德说教或强制灌输,这无疑是道德教育中的“非人化”。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如此的景象,不仅与当前我们社会的功利化与浮躁化有关,也与当前我国社会上人际联系中的情感冷漠与诚信缺失有关。正是当前我国社会上的“非道德境遇”为我们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非道德化”先在地预设了前提和背景。
最后,是中小学德育的“失效化”。目前,中小学德育的失效化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内心拒斥和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结果的质疑两个方面。学生的拒斥缘于其生活世界的“事实性道德规范”与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理想性道德规范”的对峙与脱节;社会的质疑则缘于经由学校道德教育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未能体现出社会所期待的高尚与优雅。其理由,可以追溯至社会上的“非道德境遇”,正是因为有这一境遇的前提性的有着,所以就造成了学生生活的世界中的高尚德性的缺失。学生生活在一种世俗化和庸俗化的社会情境之中,他们如何能不拒斥学校里的相对崇高与相对优雅的道德教育?同时,社会的质疑也根源于社会的“非道德境遇”对学校道德教育效果的抵消。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底线一再被突破,如何指望学校的道德规范能保持“清高”?因此,“期待的主体”倒是最应该做出必要而彻底的省思的。

三、对中小学德育的匡扶与超越之路

教育不仅具有其适应性的品质,同时也具有其超越性的品质。因此,中小学的德育就就不能总是亦步亦趋地跟着社会的现实境遇走。德育有着的理由就在于它是超越现实的,就在于它是站在当下而指向未来的。因此,面对社会的“非道德境遇”,中小学的德育就必须彰显出其超越性的品质,走对“非道德境遇”进行匡扶与超越之路。如何匡扶?如何超越?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可以做如下的尝试:
首先,中小学的德育要勇于直面现代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要敢于超越当下的“非道德境遇”,以引领学生向“真善美”的境界接近。“我们今天的道德情况不是突发性的道德价值的断裂,而是在近百年的现代化运动中的道德的崩溃以及观念系统的瓦解”。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就必须直面这一由于历史的理由而形成的客观现实。其实,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着有利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真善美”的一面,也会有着不利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假恶丑”的一面。重要的是,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对其中的“假恶丑”的一面妥协,只有直面现实并超越现实,才能彰显出学校道德教育有着的价值。所以,学校的道德教育就要对社会上有着的功利性与浮躁风气有所超越,要把人文性植入于道德的过程之中去。在吸纳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学校的道德教育要继承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让传统美德发挥其陶冶与净化的人心灵、维系人际间的和谐的作用。学校道德教育还要将人与人之间的诚实、信任、尊重、团结、合作与互助等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要让受教育者认同和接纳这种要求,以而构建起现代社会的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总之,学校道德教育要勇敢地倡导先进的、能引领时代潮流的、符合人类共同进步要求的、具有“真善美”气质的精神和风尚,要对社会上的“非道德境遇”进行匡正,要对之有所超越。
其次,中小学的德育要对道德教育中的“终极性价值观”与“工具性价值观”有所统整,要敢于引领学生对终极性价值进行呵护和关照。其实,越是在社会对终极性价值缺少关心的时候,就越需要有人不遗余力地来重建这种价值。道德教育无疑应该承担这一使命,即既要赋予人以适应当下的“工具性价值观”,又要引领人去追寻终极性的价值观。后者更能规定人有着的本质。诚然,在前述的“非道德的社会境遇”中,进行终极性的道德说教可能容易被看作是“假大空”,但假如没有了这种倡导,人有着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和终极目的又该指向何处呢?所以,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有适宜的途径,必须将人类有着的终极性价值融入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之中来,以此帮助学生懂得人的有着及其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接纳和内化这种价值,以而丰满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才有可能摆脱庸俗,才能体现出它自身有着的价值。
再次,中小学要将德育过程引向“实在化”。首先,要将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渗透在中小学的所有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教育性的教学是赫尔巴特早就提出来的教学对策。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教育性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出学习者参与的热情,陶冶学习者学习的性情,还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实现。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不是中小学中某一门课程或某一方面的教师的职责,它理应成为一种基础性的教育形式,理应有着于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果中小学能切实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小学就可能避开“非道德的社会境遇”所造成的功利化倾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其次,中小学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还要充分体现其“人文性关怀”的精神,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并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言行。要允许学生对特定的道德规范有自己的理解,允许学生对相关道德准则有属于自己的适当的选择。要明白,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对人的知、情、意、行进行综合陶冶的过程,所以必须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唤起学生对相关价值准则的认同,并将之付诸行动,而不能强制性地灌输给他们一堆杂乱无章的道德教条。
最后,中小学德育的效果不仅要体现在学生个体人性与人格的完善上,还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的超越上。弗兰肯纳在其《善的求索》中曾说:“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的。”按照弗兰肯纳的说法,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也要在人身上得到体现。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中小学学生的生活世界,它只有源于人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才能彰显出自己的生命力与魅力。与此同时,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也不能总是囿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而忘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与超越,不能把道德教育对人性与人格的高尚性的引领都解读为是“假大空”。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体现在培育个体使之具有对现实环境既能适应又能超越的境界上。同时,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也应在社会层面上得到体现,因为社会上的“非道德境遇”也必须借助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批判性的超越来实现其改良。以前述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说,中小学德育肩负着自救与救赎的双重使命,需要做双方面的探讨和努力。总之,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效果如何,需要以完善人与改造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观照,而不能只作单方面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或者质疑。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