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古籍挖掘与拓展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32619 浏览:1541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摘 要:“重藏轻用”是高校图书馆在古籍管理上共同有着的毛病。重新审视古籍,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并将其拓展开来用到实际工作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介绍了古籍的内涵、版本形式、古的相对性及拓展的双重作用,结合现实浅析了古籍文献挖掘与拓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总结影响古籍文献利用不高的理由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挖掘与拓展的具体实现途径,以提升古籍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古籍;挖掘与拓展
1.引言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几千年来辉煌灿烂的历史与传统文明蕴育、积淀了丰富多彩、厚重而可贵的文化遗产——古籍。它是前人经历与经验的积累,更是传统文明的见证。然而,谈到古籍,却有很多人以为它离自己很遥远,认为那些“老古董”是专家或学者才去触及探讨的,一般人看不懂,以而把它束之高阁,有的图书馆甚至把它珍视为“镇馆之宝”而不允许随便借阅。殊不知古籍和古董虽有许多相似点,却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其最大区别在于,古籍不仅具有古董一样的价值,而且具有文献价值。也就是说古籍不仅仅在于,更重要的是利用。其利用价值是世世代代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由此,重新审视古籍文献并加以利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古籍文献的管理人员、专家、学者们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如何挖掘古籍潜在的价值,并将其拓展开来用到实际工作中,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2.古籍的相关介绍

2.1古籍的内涵

通俗地讲,古籍即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文献卷帙浩繁,以其流传及保存形式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古文献、民间古文献及域外古汉籍四类[1]。而高校图书馆保存的一般是世传古文献。世传古文献是我国古籍文献的主体,指在学界公开流传或被学界所知和被图书馆保存的古籍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类。

2.2古籍的版本形式

古籍版本的类型和称谓非常多,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稿本、写本、抄本、影抄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石印本、彩绘本等[2]。了解并撑握这几种常见的版本形式对认识、整理、探讨、挖掘古籍文献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2.3古籍之“古”的相对性

古籍中的“古”具有相对性和一定的时代性。如晋人之言古,汉以前书也;宋人之言古,唐以前书也;今人之言古,清以前书也。所以,通常作用上“古籍”是指清及清代以前的文献。随着时代的进展与变迁,我们运用进展的眼光去看待古籍。

2.4古籍拓展的双重性

一是时间上的拓展。目前图书馆界普遍以清代为界来划分古籍。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古籍的外延理应扩大。因为近代史上许多文献资料,如战争、辛亥革命、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时期的许多资料都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而且对后人也有重要的教育和警示作用,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探讨这些资料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某种作用上讲,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替代性。可见,扩大古籍的外延,更有利于加强古籍文献的保存,进而让人们更重视其利用价值。由此,窃以为古籍的外延可拓展,其下线究竟拓展到何时恰当,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探讨。
二是利用上的拓展。主要是挖掘特点馆藏里有价值的古籍信息,并适时将其拓展到学科领域,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3.古籍文献挖掘与拓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1必要性

正因为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展历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文献价值,所以我们探讨其挖掘与拓展才显得十分必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现实的以及认识上的诸多理由,使得古籍文献往往“重藏轻用”,其利用价值难以体现。绝大多数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对待古籍一般只停留在对善本古籍的保管层面,很少对其开发利用更谈不上拓展。由此,体现不出这些古籍文献的社会价值,也就失去了文献的作用。

3.2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展,高校图书馆古籍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得到了一些重视,古籍的借阅也由封闭转向开放,但仍有着不少不足,如古籍文献底数不清、老化、破损,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甚至面对失传的危险[3];在利用上,在国家古籍整理小组的积极倡导下,虽然也有许多图书馆着手对古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数量少得可怜,速度也很慢。这显著不合时代的进展,更不符当今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可见,拯救古籍,挖掘古籍本身所蕴藏的宝贵的信息资源,并适时将其拓展到相应的学科领域是我们高校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4.影响古籍文献利用的因素

4.1古籍文献的艰涩性

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是和它当时的语言和文字分不开的。在我国,没有白话文产生之前,文献资料大都采取文言文或者半白话文。阅读这些文献资料必定要具备一些古汉语常识和相关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而且我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纂、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漫长、多变的进展。复杂多样的古文字体本身让不少读者难以区分和辨认,何况还要掌握古汉语语法知识,这就使得古籍文献变得有些艰涩难懂。特别是许多出土的先秦的文献,由于大都采取甲骨文、金文,一般读者便很难读懂。由此,古籍文献的利用率自然也就不高了。

4.2封闭的管理方式。

由于设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上古籍自身不可复制、十分稀少的特性,使得许多图书馆采取封闭式管理,把它作为“镇馆之宝”起来,以而无形之中在古籍书和读者之间架起了一道屏障,许多古籍束之高搁,很难面世。[4]一些条件好点的高校图书馆虽然采取了半封闭式管理,设有古籍阅览室,但由于进去阅览的手续较多,一般读者也不愿去。但即便如此,古籍的保护也仍有着不足。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称,一不法分子处心积虑潜地入某高校图书馆利用仿制品替代古籍珍品。这事件在图书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古籍是作为文物珍藏的,一旦丢了责任重大,这使得一般管理员对此也是心存敬畏。古籍文献的利用可想而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