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儒家儒家非暴力思想对中国古代军事影响生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19664 浏览:842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显现出的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模式,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将自己的发展史展现成一种对外暴力扩张的模式。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战略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文就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军事发展战略的影响作一分析研究。
关键词:外兵内儒;地缘文化;非暴力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
中国的古代军事与儒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外兵内儒”。军事重实力,言军事必谈征战,专攻杀伐;而儒家重教化,注重仁义礼智,道德修行。两者不合不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儒家影响军事发展的地缘文化基础
中国几千年文明中,无论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做仁义之邦,行中庸之道。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墨家的“非战”思想乃至法家的严刑峻法,都很少有哪一家思想流派是积极好战的、富有侵略性的。因此,当西方大国都有过大肆向外扩张的历史时,中国大陆却总是在为谁“入主中原”而争斗,很少为扩张而分心。甚至为了坐稳江山、维持统治,不惜割地求和。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地缘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1.1中国农耕文明的自足性

中国人自古话语中有“天下”一词,主要是指中华文明发源地和东亚地区。从地理上看,其东、南两面是海洋,西面是高原和沙漠,北面是冻土和荒原,因此,这是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区域。从文明类型来看,蕴育中华文明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地区,这使中华民族拥有强烈的保守性。较早发达的农业文明使中国人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意识形态上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保护自己而不是侵犯他人,重守土观念而轻扩张意识。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这个大变局的实质是,它开创了2000年大一统的农业帝国的政治局面。国家的大部分精力用于了发展维持内部秩序的协调与整合上;因为是农耕文明,所以中国文明从根本上来说是自给自足的,无需依赖外部,因而也难以产生对外扩张的动机。对于这样一种文明而言,只要能够保证文明内部的平衡、稳定与秩序,保证人和土地的结合,文明就可以得到生存、发展与繁荣。这是中国得以两千年来保持疆土大致不变的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版图的扩大往往也是通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过民族的融合或内部的争斗而获得,而不是靠对外使用战争和武力来扩张。在历史上可以检验这一说法的例子很多。秦统一中国后,“使蒙恬将兵以北攻强胡,辟地进境。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结果是“行十余年,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

1.2西方富强文明的扩张性

返过头来再看西方的近现代史,那就是一部“竞逐富强”的历史。对“富强”的追求,一方面反映了西方军事文化的强权主义的本质,但同时也确实使得西方军事文化表现为一种进取的、变革的、充满活力的军事战略。商业扩张的需要,为西方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剧烈的军事与政治竞争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也迫使西方各国必须不断地变革。
与之相比,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大一统的格局中,不是富强,而是内部的文化与社会的稳定,才是封建王朝所关注的重心所在,也是儒家思想的价值重心所在。受其影响,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军事战略明显表现出了消极、内向、保守、安于现状的性格。中国人所关注的更多的是王朝在时间意义上延续与再生,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征服与扩张。中华民族强调“和”的和平思想两千多年来是贯穿始终的。在封建王朝“家天下”和“大国”的思想主导下,中国的主流地缘政治是防卫性的,是以“和为贵”的。这是一个不需要对外掠夺的文明,对外扩张对于这个文明来说,只能意味着生产力的破坏,乃至文明的重心失去平衡,和整个社会的崩溃。
正如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指出的那样:“中国毕竟有过著名的将领,有过它的军事上辉煌的时代。中国的版图从它最初的发祥地扩大了许多倍,到公元前1世纪,它拥有的领土比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的疆域还要大。”然而卜德接着指出:“不过,中国人的黩武和扩张举措与欧洲不同。中国的对外战争多是反抗来自亚洲腹心地带的部落的似乎无休止的进入的战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对外战争致力于像西班牙的征服者那样,夺取珍贵的战利品,或者建立像一些欧洲人的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商业据点。很可能正像一些儒家士大夫批评者指出的那样,那些战争带来的损失比它们以贸易或朝贡方式带回的东西多得多。”
2儒家思想对军事战略的影响
孔、孟是早期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理论奠定了儒家非暴力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突出了儒家的天下情怀与道德意识。不难看出,在儒家这里,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都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历史场景事件,升华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儒家的价值追求从深层次上契合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王朝的生存需求。

2.1儒家的军事观点

孔子对军旅之事并不一概排斥。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他只反对一种战争,即乱臣贼子犯上作乱,认为这是属于无道的行为,不可能延续很久。武力在社会生活里起什么作用,孔子给出了公允的评价,他认为“足兵”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把粮食充足、兵力充足和人民信任三项看作支撑一个国家大厦的鼎立三足。孔子不是从根本上排斥战争,而是强调区分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战争,并进而探求其大道大本。他所提出的“慎战”、“尚谋”思想,是对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贡献。
《论语》:“子之所慎,斋、战、疾。”即是在孔子看来,对战争也应像对待祭祀和疾病那样,持慎而又慎的态度。儒家的另一部经典《大学》有一段话,叫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定、静、安本来是用来指个人的修养而言的,然而也未尝不可用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模式。在大一统的农业帝国的主导形态必然是“知足”“知止”,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对军事发展所产生的深层次的导向。
自汉代以后,儒家从孔孟所确立的价值体系出发,一方面继续肯定必要的“义战”,一方面则明确将“广德”与“广地”对立了起来,并以前者来否定后者:“地广而不德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夫治国之道,由中及外,自近者始。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 春秋时期齐国的谋略家管子特别强调“德盛义尊”,不强加于人,不恃强惹事生非。他还提出了一些处理军事外交的原则,如要求对强国应诚恳而有道义,对弱国应恭敬而有感情;不动武和不以武力相威胁,不进行扩张,他指出“先王不以勇猛为边境,则边境安;边境安则邻国亲”,“诸侯之君,不贪于土。贪于土必勤于兵,勤于兵必病于民”。从这一立场出发,正统的儒家一方面不断伸张道德理性的地位,一方面对统治者的“不务德而勤远略”给予了强烈的抨击。源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