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刍议革新开放以来江苏省高等教育进展得失刍议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12889 浏览:496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蓄和努力,江苏省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大学、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齐头并进的局面已经形成,教育大省的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速度与质量的悖论及学校与政府关系的不洽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而成为制约高教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 江苏省改革开放高等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于清未,真正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真正获得应得的社会地位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出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省高等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从新时期初期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改革中前进”的方针,至“八五”时期实行“科教兴省”战略,再到“九五”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江苏高等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江苏省为了加快江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于1984年2月在批转省高等教育局《关于加速发展全省高教事业的报告》中指出,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必须从江苏的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改革精神,遵循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办学形式、多条集资渠道的方针,坚持需要和可能结合、发展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结合、扩大招生数量和提高教育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发挥现在高校潜力的同时,根据江苏经济建设“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实际需要,多办一些应用型专科,如职业大学,注重开办一些急需的短线专业,切实帮助苏北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从1978年~2000年,江苏普通高校由原来的35所增加到71所,居全国首位,其中部委院校26所;招生人数由3.41万人增加到18.22万人;在校人数由6.05万人增加到47.48万人;毕业人数由

1.51万人增加到8.76万人。

一、迅速发展的高等师范教育

1980年全国师范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确立高师是“造就培养人才的人才基地”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还明确规定,对师范教育实行“三优先”,即“全省每年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部分,无论高等教育、普通教育,都应优先考虑师范院校的需要;每年的基建投资,都应优先考虑师范院校的基建项目;每年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的分配,都应优先选派、充实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师资”。
在这期间,江苏努力改变高等师范院校的布局,1978年重建了淮阴师专、南通师专、镇江师专、盐城师专4所师专,4所师专中有3所在苏北,为促进苏北地区普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新建怎样写论文www.618jyw.com
了3所高师院校,即铁道部所属的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苏州师专、徐州师专。此外,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984年筹建了常州职业师范学院。这样,江苏高等师范院校达到12所,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两倍,形成了层次和布局较为合理的师范教育体系。全省师范院校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提高中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中学教育质量服务,从1978年起,4所本科师范院校同时恢复了以中学在职教师为对象的高师函授教育,并划地区、划学科分工包干。与此同时,4所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分别与广西、新疆有关院校协作,帮助他们培养高等学校师范,并派出教师到甘肃、云南、辽宁、黑龙江等省讲学。1978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先后接受了300名外省进修教师。

二、异军突起的高等职业教育

1980年,第一所职业大学在江苏创办。以此为开端,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为特色的职业大学在江苏勃然兴起,迅速发展。据1984年统计,江苏有职业大学16所,占同期全国职业大学总数(82所)的19.5%。职业大学的发展,改变了江苏省属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使本、专科在校生比例趋向合理,一些短缺专业受到关注。职业大学在江苏创办较早、发展较快,它的基本特色可以概括为地方性、职业性、多样性与灵活性和采取“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办学方针。

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为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九五”时期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并决定从1996年起,“九五”期间全省高等学校每年扩大招生一万人。这是在“坚持发展不动摇”的思想指导下抢抓发展机遇的一个大胆决策。1998年,决定扩大高等学校招生数量,全省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及时抓住机遇,连续三年实现扩大招生,顺利实现江苏高等教育的大跨越。到2000年,江苏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由1995年的21万人增加到47.5万人,5年之中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翻了一番,提前超额完成了“九五”期间扩招15万人的目标。到2000年,江苏省的高等学校数、普通高校年招生人数和在校大学生数均位居全国第一。2000年,全省成人高校(包括普通高校成教院)在校生近22万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注册学生5万余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人数96万人,毕业7.5万人,在民办学校学习参加国家学历文凭考试的学生近万名。200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大百分点,实现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确立江苏高等教育大省的地位。

四、“211工程”的实施与重点学科建设

“211工程”是1993年党、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的。1996年底,全省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无锡轻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11所高校通过了有关主管部门的“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开始全面列项并加快实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江苏地方财政投入“211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达15亿。
全省抓住“211工程”建设这个重大契机,推进高校系统内部的观念更新和机制,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的定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进行了布局结构调整。在这个工程的影响下,各高校突出改革和建设主旋律,普通强化了生存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在观念和管理方面的根本转变。“211工程”有力地加强了江苏高校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在“211工程”建设中,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生化工程学科、机械、电子、化工等学科与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关联度较大的一些学科,得到了重点扶持和培育。从总体上看,“211工程”使江苏高校的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重点学科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江苏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狠抓办学条件改善,教学基本建设得到了普通加强。全省高校从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达标建设抓起,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高标准地建设好基础课实验室,从根本上改善和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2000年,全省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超过了22亿元。全省高校教育科研计算机网、江苏省高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江苏省大型仪器共用协作网等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极大地增强了高校的科技和文化的辐射功能,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极大提高了,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现代化育人环境。教学专项投入加大,加强了课程、教材、专业改革试点、实验室、文理科培养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等建设。“九五”期间,全省共建成省级优秀课程414门,有22个师范类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3个专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建成国家级文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6个。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高校普遍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1995年,省教育委员会为了配合实施“211工程”,推动全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推出“青蓝工程”,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学科梯队。继“青蓝工程”之后,又推出了旨在培养高级专家学者的“333工程”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师表工程”。在这些工程的推动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江苏高校改革和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省高校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吸引、鼓励和培养人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618jyw.com
才的新的用人机制,对广大教师进行积极的精神引导,同时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据统计,2000年全省高校教师中硕士学历人数占教师总数和的36%,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3.3%,教师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40岁以下的副教授占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已提高到58.8%,45岁以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已提高到47.6%。全省基本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学科梯队。

六、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整体经济发展的高速化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呈现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与局部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苏南与苏北在经济上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的差距,从而使苏北高教的发展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连云港、盐城、徐州等地高校在扩建校区和引进人才的时候面临着资金的危机,有的甚至是贷款、集资求生存和发展。这些地区的教职员工虽然有着与学校同甘苦、勒紧裤腰带、艰苦奋斗的精神,但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仍然是杯水车薪。
2.高等教育事业质量的提高与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九五”期间提出的高校扩招计划,时至今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了。但是过度的招生扩张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高等学校学生素质的下降与高等教育整体人才培养的滑坡,这一现象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中速度与质量的悖论。虽然我省采取了一些有效的行政措施,加之竞争机制的引入,使高等教育面向市场,从而使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
3.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涉及高校自身角色的定位,另一方面涉及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确立自身的功能和观念转换及角色转换的问题。高等学校应更多地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服务;同时,也不能过多地依赖政府,一味地“等、要、靠”,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迎接竞争和挑战。政府应树立服务意识,其管理高校的职能也要转到以“间接管理”为主要特征、以“统筹规划、宏观管理”为主要职能,即主要依靠“规划、立法、拨款、政策指导、质量监控、信息服务及必要的行政管理”上来。然而,在我省的一些地方和学校,这种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和谐,有的地方行政的强命令和高校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执拗“争奇斗艳”。
参考文献:
刘旺基.教育法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陈乃林,周新国.江苏教育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江苏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江苏省志·教育志[M].(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
本文是江苏省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成果之一,课题编号是2012SJD88004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