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才培养地方多科性机械人才培养案例革新与如何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22676 浏览:974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意义:针对学生就业岗位与就业意愿实际变化的情况,提出多层次培养目标,并由此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最大限度地使机械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和国家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中找到平衡。
关键词 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1671—489X(2012)30—0062—03
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中国现有的1792所普通高校中设有机械类专业的高校有890所,其中地方高校达到8成多,地方高校机械专业是我国机械工程教育的主体(周济,《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略》,2006)。但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去向明显不同于精英教育时期,有近一半多的学生在工程技能类岗位上,有3成多的学生考上研究生或在设计岗位上从事工程学方面的工作。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创新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1 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前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在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方面都面临挑战。以南华大学机械专业为例,它是一个有近30年史的老专业,最早完全按精英教育的模式运转,扩招后又承担起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责任。目前,它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序列中处于上不能顶天、下没有立地的中间状态,前面有老牌的、强势的研究型大学创办的有博士点的机械专业,后面有近几年由高职、专科升本后地方高校开办的机械专业。这种既传承了数十年精英教育的传统,又承担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责任,有硕士点的地方多科性大学创办的机械专业,如何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这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现实问题[2—9]。
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取决于办学主体的自身条件,也取决于社会、经济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会受到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地方高校机械专业虽然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了应用型的导向,但由于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没有跟上大众化教育后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变化的趋势,还基本上是按精英教育的模式运转,基本上还是工程学的培养目标。在外部政策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粗线条地划分了学术型和应用型二类不同的高校类别,应用型高校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有明显的职业学院色彩,并在一些新升的本科高校试点,如长沙学院就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技能方面。可否在粗线条划分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二大类间找到平衡,这是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要考虑的问题。
2 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湖南省属本科机械专业只有约30%的毕业生能获得工程设计与工程研发类的岗位,52%的毕业生在工程应用型或工程技能型岗位上就业,自主创业只有2.8%。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省属地方高校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类似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型特征,有近三成的学生就业岗位在工程研究与设计型,就业岗位类型分层明显,完全不同于扩招前的精英教育时代,具有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新特征[2—9]。这种状况对学生和学校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应具有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对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学校来说,应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找到平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整齐划一实施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与多层次就业岗位类型的需要[10—13]。在这种新形势下,南华大学作为湖南省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高校,学生就业虽有着一定的行业优势,但也跟众多的地方大学一样,人才培养有了新的压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个性化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面向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学生多元化的成长价值取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抓手,以素质培养为关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的情况,确立阶段性目标:1)15%左右的学生考上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生,继续深造;2)25%左右的学生在有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工程学方面的工作;3)50%左右的学生在地方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相关的应用型技术工作。简言之,在大众化教育中兼顾四成左右的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南华大学在机械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构建时,坚持面向行业与地方以培养多层次人才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托,构架内容精、基础宽、可选择的“平台+模块”理论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机械工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简言之,总体按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但在数学、英语、物理等基础课程教学中兼顾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实施分层教学;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创设数字化设计、数控操作实训和机电创新等三个教育培训平台,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总体按大专业通识教育为主体,按专业方向模块设置2~3门专业方向必修课课程;主要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专业方向。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第二课堂、联合培养计划为载体,实现多层次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4 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育人的措施
1)在教学组织上,针对考研等不同层次需要,在英语、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按成绩与学生个人意愿分A、B班,采用分层教学以保证20%左右的学生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满足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提供多个第二课堂形式的加深模块,使学生自主选择进修。在实践教学上,将实验内容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提倡自主学习。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培养计划制订方面,兼顾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设置多个自主个性化必修学分,学生可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发表论文、考级考证等多种形式获得,必须修满方可毕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选修课比例,所有课程对全体学生开放,所有专业课程均按模块供学生选修。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先后投入400多万元,为机械类学生创设数字化设计、数控操作实训和机电创新等三个教育培训平台,依托在学院设立的全国CAD应用工程培训网络湘南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基地、三维CAD原厂认证联考授权考试网点以及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学科内整合关键技能的教育培训。3)根据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安排一系列的实习,明晰各类实习的目的和要求,改革实习的内容和方式。四年共设置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个不同层次的实习,分别安排在校内实习工厂、中钢衡重、亚新科南岳公司、衡阳钢管厂等大中型企业单位。让学生真正逐渐深入地了解机械工业生产的各种类型和特点,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文化,熟知各种机械工程设计方法与制造工艺,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与科研并行。在专业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中,以“教学与科研并行”的形式,加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将自己在该课程领域的成果(主要是论文成果),内化为约占课程8%课时的教学内容,以拉近学生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距离。再者,在毕业设计环节,在“大机械”的教育教学平台下,实现各专业的师资共享,让工程设计类、软件设计类、工程技术研究类的课题能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能力、解决技能、学术愿望及职业需求很好地对接。
5)改革考试方法。由于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测试,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这可能导致学生的思想僵化及对课程失去兴趣。因此,赋予教师适当的权利,可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做到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考评,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如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异生、推免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的课程。
5 效果
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在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地方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中试行部分精英教育的探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南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机械专业责任教授李岚同志教书育人的事迹被媒体多方报道,《中国教育报》于2009年8月1日以“南华大学教授李岚:在教书育人中找到乐趣”为题,介绍了李岚教授及课题组的先进事迹,并对课题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高度评价;《湖南日报》于2009年9月8日以“我带过的班级都是最优秀的”为题,介绍了团队成员李岚教授受到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接见和座谈的情况。李岚教授于2011年获得首届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2012年7月9日,湖南衡阳电视台对南华大学机械学科以工程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与科研的协同教育方式进行了报导并给予高度评价。
2006年以来,本专业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8项,省级奖38项,校级奖项54项。机械类毕业生近五年就业率均达98%以上,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南华大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用人单位对南华大学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南华大学作为其主要招聘渠道,招聘规模也逐年扩大。
参考文献
叶江,邱长军,李岚,等.湖南省属高校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就业意愿抽样调查报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155—157.
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55—57.
[3]马万华.功能分层: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规划的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8(2):60—62.
[4]于慧,黄崴.于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质量内涵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8—21.
[5]廖娟,李小忠.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52—55.
[6]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26—31.
[7]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吴爱华.适应时展,推进高等理工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618jyw.com
2008(1):13—17.
[9]罗福午.略论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17—20.
[10]董平,宋义敏,魏昕,等.浅析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协调其关系的重要性[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2(3):15—18.
[11]樊自田,魏华胜,陈立亮,等.建设新型课程体系,培养宽知识面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11—14.
[12]陈雅琴,勾秋静,皇甫丽英.面向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84—86.
[13]李岚,邱长军,吴炜,等.个性化培养机械工程师创新素质的多层次协同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9(34):164—16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