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模式构建小班化“3+X”课堂教学方式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17317 浏览:733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班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有人认为小班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开始实施小班化教育,国内也有一些学校在小班化教育的实施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始终缺乏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秉承结构决定功能理论,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小班化的“金刚石”似的教学模式。学者布莱基指出:“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则能成为宪法,组织得好的词汇能成为漂亮的文章,组织得好的想象和能成为优美的诗篇。结构决定功能。”金刚石与石墨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但在硬度上却有天壤之别。同为碳元素组成,为何两者物理性质差异如此之大?道理很简单,物质结构不同所致。石墨是链式结构,金刚石是金字塔结构。
我们在研究有关教学模式和课例后,以衢州市重点课题为抓手,初步构建了基于小班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3+X”教学模式。该模式既有实践性、普适性,又相当校本化、特色化。

一、“3+X”教学模式的含义

“3+X”教学模式中的“3”指的是课内预习、生问师导、课内练习三个关键环节,“X”指的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科、课型(如新课、复习课)以及个人风格等自行调整、灵活嵌入的教学环节。“3+X”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为:X(如导入)→课内预习(先学)→生问师导(后教)→X(如讲授点拨)→课内练习→X(如小结)。X的个数由教师掌握,根据我们的研究,X的个数在2~4个之间比较合适:小于2,不利于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大于4,教学容易出现“蜻蜓点水”的问题。

二、“3+X”教学模式的操作环节

(一)课内预习

课前预习很重要,但它有两个较难克服的问题:一是门门功课都要预习,学生没有时间;二是有的学生不自觉,预习只是形式一下。变课前预习为课内预习,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要经历“先指导,后扶持,再放手”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教师的处理办法应有不同:初期应讲授预习方法,可提一些思考题作引路,随着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思考题也应向“通用问法”升级,如“是什么、会怎样、为什么、怎么办”等,最终达到“不问自问”的“非指示性”最高境界。在学生预习时,教师要作“圆形巡视”,小声提醒、督促个别学生。小班化为教师关注每个学生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生问师导

传统教学是“师问生答”,“3+X”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生问师导”。“生问师导”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问、教师解答,它是指教师把有质量的问题抛给学生,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传统的讲授法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而没有被取代,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生获取信息主要通过课本和教师;教师个性化辅导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少。学内容可以有三种教学法:第一种是讲授法,5分钟可完成;第二种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思维空间加大,但5分钟完不成;第三源于:大学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种是“生问师导”,它比前两种费时但效益最好,只有在小班化环境下才能实现。
在“生问师导”环节,学生往往会出现不敢问、不知道如何问和没机会问三个方面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发扬,优化提问环境。洛克曾说过:“你不能在战栗的时候写上平正的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学生不敢问,或是因为怕别人说自己水平低,或是因为怕说错了被别人讥笑,或是因为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师,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提问的学生。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提问的技能,教会学生会问问题。由于学生的提问是非预设的,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是一个考验:学生不敢问时要鼓励问,学生问偏时要能矫正,学生问得太杂乱时要能梳理,学生问的与自己预设的不同时要能迅速调整教学计划。布鲁斯·乔伊斯在《思维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阐发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相反,我们应该教会他们通过活跃的思考,去寻找最佳答案。”通过“生问师导”,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真正困难,并及时进行疏导,从而解除学生的疑惑,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使学生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轻松感和满足感。

(三)课内练习

教师要精心设计围绕教学目标的课内练习,并通过巡视及时掌握学生练习中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也就是说,课内练习要体现及时反馈原则,做到“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对作业,当堂订正作业,当堂解决问题”。学生如能当堂完成练习,课外就可以不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可以腾出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少,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当然,当堂批改作业可以采用详批与略批相结合、分层面批与全员面批相结合、订正面批与新作面批相结合的方式。

三、“3+X”教学模式的操作原则

(一)“先学后教”原则

“先学后教”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到了初中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先学”、通过“课内预习”解决一部分问题。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先学”提出问题,再实施“后教”。

(二)及时反馈原则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当堂反馈效果最好。“3+X”教学模式设计了两次反馈:一次是课内预习后,学生自然生疑的反馈;一次是课内练习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反馈的频率和节奏。

(三)灵活兼容原则

我们主张模式“定而不死,活而不乱”,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3+X”教学模式可以吸纳其他教学模式某个环节的优点,作为X的其中一环。

(四)生成创生原则

一堂体现新课程精神的课,应该是预设与生成辩证统一的课。“生问师导”环节确保动态生成,促使教师实时关注变化着的人的整个生命,使教学充满学生成长的生命气息。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四、实施“3+X”教学模式的保障

学校在检查教师的教案或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时,着重于“3+X”中的“3”的落实,即关注有没有课内预习(先学)、生问师导(后教)、课内练习三个环节。如果缺少了某个环节,检查者或观察者就要提醒教师及时改进。
为了便于教师理解模式、应用模式,我们编了两句口诀:“两习(预习、练习)进军课堂,两问(师问、生问)并驾齐驱。”教师可以利用口诀反思自己上的这节课有没有“两习”和“两问”:有了,就符合;没有,就要看看可以在哪个环节腾出时间,补上缺少的环节。
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在小班化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探索意识与综合能力明显增强。由于“生问师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问一些超出教师预设范围的问题,这也促使教师多查资料、多请教、多思考,进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