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梦魇梦魇人生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4968 浏览:190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爱伦·坡对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在美国作家中首屈一指,但即便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其原因在于小说中的恐怖、疯狂和死亡色彩。文学源于生活,爱伦·坡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故笔者认为,这些作品都是坡失意人生的表达。本文试图从《泄密的心》对爱伦·坡作一个较客观的解读。坡的一生犹如一场噩梦,生存的艰难迫使他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生活,解释社会,也解释自己。
关键词:爱伦·坡《泄密的心》多舛梦魇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和文学评论家。这位物质上穷困潦倒,情感上又屡遭挫折打击而英年早逝的天才艺术家,一生竭尽全力在生死的海洋里搏斗、抗争,试图在美国文学的主流里找到一块立足之地,但等待他的却常是世人的冷眼、嘲讽,甚至在他刚逝世两天,尸骨未寒,《纽约论坛报》就出现了一篇署名为路德维希的悼文,对他极尽恶毒攻击之能事,指责他是无药可救的酒徒、毫无道德观念的恶棍、生性骄横、气量狭窄、善妒易怒等。亨利·詹姆斯认为,“热衷于坡的作品标志着人们思想还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但这些并不能遮挡坡身上闪耀的光辉。虽然他生前得不到世人的承认和肯定,但在他死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各派评论家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研究的内容。爱伦·坡被列为和惠特曼、狄更斯并驾齐驱的19世纪美国的三位最有创造力的诗人。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文学界的某些现象有时是让人很无奈的。爱伦·坡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急切地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却依旧不得不孤独地走完洒满世人不屑的人生之路,而在他死后,各种生前可望而不可即的桂冠纷纷向他“袭”来,挡也挡不住。爱伦·坡被誉为“人类心灵隐秘的探索者”“现代心理小说的先驱”“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侦探推理小说的创始人”等等。笔者认为,与其说是人生对坡的成全,毋宁说是价值在100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坡身上的真正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坡成全了自己。无怪乎萧伯纳在坡的百年诞辰纪念时称,坡“证明了自己的伟大”,并要“整个欧洲向他脱帽致敬”。
坡的作品充满怪诞、恐怖的神秘色彩,这与他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有关,只不过坡所提倡的“纯艺术”不是站在高处,号召人们以走向进步的精神为使命,而是潜入低处,深刻地表现那些人们自己羞于承认的丑恶、罪孽,这正是坡得不到时人乃至文坛肯定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坡傲然于艺林,成就了今天的伟大。坡是一位认真生活的人,这种认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其创作始终在追求一种效果,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他认为“在诗歌中只有创造美——超凡绝尘的美,才是引起乐趣的正当途径……而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就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坡的确做到了。他写了一系列恐怖小说,如《阿舍尔古屋的倒塌》《红色死亡的假面舞会》《陷坑与钟摆》《一桶白葡萄酒》等等。同时,为了达到恐怖的效果,坡精心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写他们心理的无常、恐怖和绝望,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泄密的心》虽则短小,却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泄密的心》是坡关于复仇和凶杀题材的尝试,也是坡作品中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最有影响的一篇,称得上是现代心理描写的先驱。作者写了一位杀人犯“我”的犯罪心理和作案过程。故事写得很简单:“我”和老头住在一起,“我”很爱老头,但是却无法忍受老头那种直透人心肺的鹰眼。整整一个礼拜的夜晚,“我”打开老头的门缝,怀着难以描述的激动……到了第八天的晚上,“我”终于将老头杀死并肢解,尸体藏于地板之下。登门了,“我”镇静自若地与之周旋,但不久内心却愈来愈乱,仿佛听到了地板下面老头咚咚的心跳声。这声音愈来愈响,愈来愈坚定……“我”终于崩溃,对着三个毫不知情的尖叫:“坏蛋!别再装蒜了!我招就是了!——撬开地板!——这儿,这儿!——他那颗可恶的心在跳呢!”
这一故事出奇的短小精悍,堪称坡之“效果统一论”的佳例。笔者认为,小说中的“我”即坡的化身,而小说本身就是坡梦魇人生的缩影,因为从《泄密的心》中,我们可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以看到一个被还原了的、真正的坡。
当历史步入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崛起。社会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而现实主义的大师们,如劳伦斯、乔伊斯、艾略特、卡夫卡、海明威等大多生活在新旧势力思想剧烈冲突的十字路口,而对现实,他们无所依托,看不到未来。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大多神经错乱、神志失常、精神苦闷且行为怪诞,都是一些典型的“现代人”。这时,爱伦·坡早已远远地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塑造了19世纪的“现代人”,而坡本人也成为“现代人”的先驱。
《泄密的心》中的叙述者“我”就是一个在神经上极端过敏的“现代人”。对此,“我”也供认不讳。小说在一开始,“我”就说道:“对!——我神经过敏,非常,非常过敏,十二万分过敏,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同时,“现代人”是非理性的,他们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不受理性的控制。小说中“我”承认“我很爱那老头。他压根没得罪我,他压根没侮辱我,我也不贪图他的金银财宝”。但仅仅是那只眼睛,那只浅蓝色的、蒙着层薄膜的鹰眼让“我”寝食难安,使“我”产生了“结果他性命”的愿望。其动机之莫名其妙,其心理的非正常状态,与梦中情状何其相似。
“现代人”的行为是荒诞的。一旦萌发了杀人的动机,“我”便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于是精心策划:天天晚上半夜光景,“我”悄声窥探老头的房间,“我把他门锁一扭,打了开来”,“房门掀开条缝,刚好探进脑袋,就拿盏牛眼灯塞进门缝,灯上遮得严严密密,连一丝灯光都漏不出来,接着头再伸进去”,“恰好看见他躺在床上”。“我”一切行动怪异得让人不可思议。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我”骨子里痛恨老头,表面上却对他空前体贴,第二天“我”居然走进他的卧室,“放胆跟他说话,亲亲热热地喊他名字,问他晚上是否睡得安宁”。现代人是自恋的。现代人不善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将自我禁锢在旧我的天地里,沉溺于自我情绪中。《泄密的心》中自然环境淡化了,“我”外在的环境只有老头的存在。在筹划杀人的过程中,“我”非但没有愧疚,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标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榜自己:“听!瞧我跟您谈这一切,有多精神,有多镇静”,“那天晚上,我才破题儿头一遭认清自己有多高强,头脑有多聪明,心头那份得意简直按捺不住”,“我干得才谨慎呢,没留下一点痕迹”。在“我”看来,“我”始终是最聪明的。
“现代人”最终是可悲的。由于不合时代的潮流,现代人最终的命运是走向自己设置的深渊。表现在《泄密的心》中,“我”尽管如自己的所愿杀掉了老头,行动上取得了胜利,但泄密的心最终还是宣判了“我”的死刑,因为鹰眼和那咚咚的心跳声在自然界消失了,但在“我”的心里却得到了永生。实际上,真正让“我”走向崩溃的正是“我”那敏感、非理性、荒诞却又自恋的心。一句话,是“我”——可悲的“现代人”——自己。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生在19世纪的坡何以能在他的作品中奏出现代主义的先声,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作品中的人物何以能表现出20世纪现代人的那种综合症?这与他个人的人生遭际和时代特点不无关系。
爱伦·坡出身于一个流浪艺人的家庭。一岁父亲离家出走,三岁丧母。养父专横固执,只看重商业利润,父子感情一向不和。贵族式教育使他自居南方贵族,结交了不少富家子弟,染上了放浪形骸、聚赌酗酒的恶习。同时,养父经济上的苛刻又使他被排斥于生活之外,大学没念完就被养父勒令退学回家。后又入伍当兵,一年半就擢升为军士长。但养母去世,他请假回家探丧,随即退伍。之后又被养父送入西点军校,但天生文人气的他受不了军校中严格的训练生活,情绪抑郁,时常借酒消愁,曾一度。情感上,中学时代爱上了玩伴的母亲,但其母病故。少年时代的恋人也被养父扼杀。后与13岁的表妹弗吉尼亚结婚,虽大量写作,依旧一贫如洗。妻子病重却无钱求医而去世。此后,他肠断心碎,精神更加失常,不断出现幻觉。虽然之后他渴望异性抚慰,先后向两位女子求婚,终难逃命运的戏弄。在弗吉尼亚去世后两年,坡饮恨而终。弥留之际大呼“上帝保佑我”。
坡所处的时代对他的人格和创作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初期,工业大革命从英国波及美国,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坡自小接受的是南方贵族教育,这使他具有维护南方旧有秩序的潜意识。同时,游离于贵族生活之外的他也不能融入贫困的劳动人民之中。面对时代突变,坡不知自己何去何从,犹如一朵浮萍,找不到生活的根基。同时,大工业的发展所必然导致的贫富差距的拉大、环境的破坏和道德的堕落,确实也无时无刻不刺激着我们这位敏感的诗人和小说家。
“魇”在字典中解释为“梦里的惊叫声,觉得有什么东西压着自己,不能动弹”。坡一生只活了四十年,但却做了一个长长的梦,那梦里的尖叫声正是他对不公平世界的愤懑地控诉。生前,坡是活的,而他凄惨的梦是死的;今天,坡是死的,而他的梦却永远地活了。坡生前找不到知音,死后却每逢他的忌日,都会有一个身着黑衣的陌生人来到他的墓前,为他送上一支火红的玫瑰和一杯香醇的葡萄酒。不幸的是,这位陌生的黑衣人在几年前去世了,但坡的墓前却留下了一张纸条,他向世人宣告他的工作将由他的儿子继承。人们不知道他是谁,但我们相信,坡的梦真的活了,并且得到了延续……
注释:
[美]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1页。
参考文献:
[美]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吴元迈,赵沛林,仲石主编.外国文学史话[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杨东.西方文学批评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4]任子峰.欧美文学史传(上册)[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武靖嫔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075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