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五种如何杜绝课堂教学中五种现象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6242 浏览:194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42.421
随着课改的深入,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向40分钟要效率,已经成为广大老师关注的焦点,亦是难点,更是老师们追求的境界。
什么是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对于数学课堂来说,就是40分钟真正达成的教学目标。有专家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课堂中的无效劳动大约占到50%,这一调查结果也许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现象的确存在。近期,笔者在参与校内外一些教研活动的听课中,感觉到了一些问题,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无效劳动现象作简要述评。

一、导入话语冗长无聊

教师在新课初始,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针对具体内容,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的导入语,这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可是,有的教师张口就来无聊闲话,领着学生转圈,半晌导不上新内容,更莫谈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例如苏教版第八册《统计》一课,老师问:“同学‘五·一’假期做了些什么?”生1答:“在家写作业。”生2答:“和妈妈一起包粽子。”……老师打断:“你们猜老师‘五·一’做了什么?”生3答:“老师在家备课。”师摇头。生4答:“在家帮父母干农活。”师一脸无奈,打断说:“老师去南通狼山旅游了。你们有外出旅游的吗?”生5答:“我和爸爸去南京旅游了。”……师面露喜色,说:“我这次在南通旅游,发现来南通旅游的人真多。旅游时,向狼山的工作人员了解了近5年来狼山游客总量的情况。请看屏幕,这是工作人员向我提供的年度游客人数统计表。”……这样的导入语,毫无针对性,平淡无味,犹如嚼蜡,与教学内容遥不相干,学生兴趣何以激发?学习热情如何调动?
好的导入语,讲究的是:“一锤敲在学生的心上”。这需要教者精心设计,方能导得“巧”、导得“活”且导得“实”。巧妙的老师用小段对话或一桩小事,就能象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使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片面取舍

新课改鼓励并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更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有的老师围绕考试得分率,为了方便指导,视新课改倡导的算法多样化不顾,在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全班内搞整齐划一的算法,完全撇开教材呈现的多种算法,替学生选择教师个人认定的更优算法,强行推广给学生。这种与新课改的本意背道而驰的做法,并不鲜见。
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第二册《进位加》一课中,例题情境是这样的:小明有9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明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画片?教材呈现第一种思路是:先算24+6=30,再算30+3=33;第二种是:先算4+9=13,再算20+13=33。老师放手学生探究计算,在此过程中,笔者察看了数名学生,其中不乏运用第一种算法。然,老师在评述、指导算法时,仅对第二种算法进行指导、推广,完全丢弃了第一种算法。
课后与之交流,原来是担心学生算法多了,在解题时无所适从,担忧到时一种算法都不会,还不如现在就统一使用一种算法,来得更实际。笔者听了,不禁感叹: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感叹过后,不禁思索:新课改、新教材推行十年,如何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小学老师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三、小组合作形式主义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增加教学容量,提高参与广度,发挥集体智慧,达到面向全体,增加教学效果极有好处。有时却事与愿违。一节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学生在感知面积的概念后,老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只见各组有人拿图形、有人取格纸、有人夹着小长方形纸条。到手后,有人要这样,有人要那样,人人都在讲,没人听得清,也没谁讲得明自己的做法。老师走在各组之间,任由各组自由“探究”,不时击掌以示安静,询问探究进展,但结果总是“没有好”。十多分钟后,老师不得不打断还没有结果的小组“探究”,进行最后的汇报。选了一组,在老师的帮扶下,勉强说出了预设办法。老师还想再总结一下面积大小比较办法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还留下了面积与周长的对比环节,只能放到下一课了。
小组合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学生的组织才能,激发其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同伴交流沟通的团队精神。而上述的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误区:小组合作无领导,交流无人听,放手探究不引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合作之前提要求,交流之时要倾听,老师巡视多点拨,亦可适时作评价。这样才能让小组探究的效果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动手操作有手无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理念也渐渐为乡村小学老师所接受,并努力付诸实践。只是在动手实践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达到了既动手又动脑的效果呢?看看这位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就知道了。
《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第一环节:探究出长方形面积的算法。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量出课本上三个不同的长方形面积,填写表格。学生很快铺好并数出总块数填进表格。老师请同学报出结果后,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学生都愣住了,不知所云。因为动手铺的时候,学生只顾着铺、数,并没去思考“铺的块数与长或宽的关系”,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如果老师在学生动手前,就提出操作要求,讲清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带着目的、带着思考动手操作,那就真的体现手脑并用的效用了。

五、40分钟没完没了

一日上课前五分钟,预约一位新老师听其讲课。一堂课40分钟,或讲解、或讨论、或板书、或提问,这位老师非常卖力。下课铃已响,他兴致依然很高,刹不了“车”。此时有不少学生开始左顾右盼,可老师还在口若悬河讲个没完。“不知东方之既白”,待到下一课老师推门入室,方才如梦初醒,面露愧色。
拖堂,表面看是老师尽心尽职,为完成任务放弃休息,为学生发展不懈努力。其实,一番好心办了坏事,而且没多大效果,对学生还有莫大危害。究其原因:说小了,是老师没时间观念,节奏没把好、安排不合理,驾驭课堂、自我调控的能力不强;说大了,乃老师的教育观、师生观、课程观问题,不可小视。
为了杜绝拖堂,课上应像古人论述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那般,导入有趣,中间丰满,结尾响亮。尤其下课铃响了,要灵活调控内容与进度,作出结课安排,对全课进行既短快又精准的总结,严扣内容与目标,用尽量少的语言使得本课的主题得到升华,从而控制时间,按时下课。
总之,一堂数学课是有效还是无效,是正效还是负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主要看是否体现了学科的教学本质,学生是否学有所获。让我们的数学课多一点脚踏实地,少一点浮躁虚夸,本本分分地为学生,扎扎实实地求发展,别再折腾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