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细读细读文本演绎魅力课堂大纲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4475 浏览:12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小学课文都是通过千挑万选的,篇篇文章文质兼美。要想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想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想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细读先行,以自身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自身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
关键词:细读文本; 熏陶; 感染; 魅力课堂
1006-3315(2012)10-087-001
托尔斯泰说: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但往往我们很多一线语文老师恰恰缺少对文本的细读,教与学就像蜻蜓点水,不入情境,学生没有体验和感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呢?

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告诉我们在细读文本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诚然,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不可能每篇课文都做到细读,但我们可以进行筛选。
如执教《三打白骨精》,初读时觉得这篇课文改编后写得并不怎么样,学生易读易懂,也没什么好讲的,但这是选自文学名著中,一定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形象。于是,我坐下来细读,读着读着,读出味道了。我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正是因为字斟句酌,才有以下对“诡计多端”的精彩演绎。课文说白骨精“诡计多端”,请大家想想,这白骨精究竟施了哪些诡计?生回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这是美人计。生又答:“白骨精又化作一位白发老婆婆从山上闪出来,拄着拐杖,一步一声地哭着寻女儿。”这是苦肉计。生答:“孙悟空扮成老头……我这条老命也和你拼了。”他用自己拼命的方式来离间师徒的方式。这是离间计。师小结,这真是一计连着一计,可谓“诡计多端”。

二、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教育家叶圣陶曾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文本细读,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堂好课,一定有它内在的生长逻辑。教学时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问题的主干,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
读《狼和鹿》,读出世间万物的生态平衡。从揭题时人类对于狼和鹿的自然情态爱鹿恨狼入手,转而设问“狼和鹿之间到底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且看这耐人寻味的故事”,这样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
细读文本,理清脉络,找到合适的问题、情节或以某个句子、某个词语作为切入口,对文本进行整合,使内容成几大板块,进而使之成为教学的结构,清晰明了,重点突出,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

三、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古人讲“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细读文本,就是透过语言身临其境,就是使文本情景再现。细读文本,可以抓住文眼,还原情境,揣摩人物精神。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4课《梅兰芳学艺》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眼神,写其前后神采的变化,揭示出了“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的中心。细读后可以知道课文有三处写到了梅兰芳的眼睛,着力描写他苦练“眼神”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如果能抓住“眼神”这一文眼,在教学中还原当时的情境,就能使儿童对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其中有一处是这样写的:“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紧盯”“注视”不是一般地看,而是牢牢地盯,专注地看。如此,便能引领学生充分领悟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

四、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乃至作者为文的处境都会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通道。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因此,文本细读需要把握文本的背景,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一位老师执教的《田园诗情》让我印象深刻:当课堂即将接近尾声时,孩子们对荷兰的美好和自由、和谐与宁静都有了各自的感受。这时候老师这样问:“作者仅仅向我们描绘这里的风光吗?”并紧接着补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她这样说:“当时作者的国度处于战争年代,当看到荷兰如此美好的景色,如此自由的草原,便为之深深陶醉了,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接着问:“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喜爱荷兰了吗?”生1:“他把荷兰当做自己的家乡。”生2:“他希望整个世界不要发生战争,希望自己的国家和荷兰一样,永远美好……”这位老师是睿智的,睿智中把握了教材的深度,从而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孩子对荷兰的向往之情,将课堂推向。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诗人告诉我们,鹅卵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不断地抚摩,而不是锤子的几经打击。语文教学能力的形成,尤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需要教育者潜心地细读文本和循序渐进地慧心操作。
或许,一个长于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不一定就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但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是基于深入的文本细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做智慧创新型教师,不断摸索文本细读的方法,不断修炼文本细读的“功力”,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随机应变,演绎精彩,打造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王崧舟.王崧舟讲语文,2003.5
周一贯.论教师的倾听,小学语文网,2004.2
[3]严伯春.例谈如何促进课堂”对话”,小学教学,2004.2
[4]叶澜.论基础教育改革,2004.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