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浅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节作用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21786 浏览:963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应该借助多姿多彩的教学语言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师;兴趣;教学语言;教学手段;调节作用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课堂已不再被简单地当作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知识的舞台。这就意味着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质疑、讨论等。要做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自主讨论有的放矢,教师的调节作用就尤为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教师的课感兴趣了,教师的“戏”才唱得下去。而要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借助于多姿多彩的教学语言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一、教学语言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知识不变成僵死、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工具。”教学语言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具有感情浓烈、韵律和谐、优美动听的特点。设计精巧、优美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一种美感,继而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尤其是导语的教学语言,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好的开头,平淡无味的导语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起到“催眠”的作用,有趣的导语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课堂需要,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导语:如在教《数字杂谈》时,我先给学生出几个有关数字的谜语:“0000”猜一成语(答案:万无一失);“2、3、4、5、6、7、8、9”猜一成语(答案:缺衣少食)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任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奇、美的故事、传说、典故、案例、谜语,如果作为教学的导语,都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能使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教《月亮上的足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经据典告诉学生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是左脚印,导入课题。教《雨说》时,我先引出学过的古诗“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让学生回味其美妙的意境,然后告诉学生在中华诗歌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的现代诗,它们吸收了古今中外诗歌的神韵,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现在让我们—起聆听“雨说”,去领悟现代诗的魅力吧!以抒情的语气把学生带进了美的意境之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美的享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思维特点,分为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阶段。因此我们没理由要求学生每时每刻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但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有趣的教学语言犹如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记得在教《荷花淀》的“夫妻话别”时,刚好是上午最后—节课,学生的情绪有些懈怠,注意力不那么集中,我就把这一情节改写成对话形式:“你走,我不拦你,咱们—起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那咋不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服。”“不嘛,就是不嘛。”当恰当的手势、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悠扬的配乐响起时,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水生嫂变成了一个娇滴滴的女人,学生听罢不禁哑然失笑,情绪为之一振。和谐多彩的教学语言,活跃的课堂氛围,就像为学生注入了最佳的清新剂、兴奋剂,成为他们不竭的学习动力。
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维,还从中折射出我们教师的素质和机智。

二、教学手段

1.策划者的角色

托美斯说:“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提问。”所以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多花心思,精心设计问题,引导点拨,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能力;授课时多多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工具和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如我在教《死海不死》时,为了让学生对死海的地理位置有个明确的印象,便向地理教师借了西亚的地理挂图;为了讲解人在死海里不会被淹死的现象,查阅了相关的物理资料,设计了一个小实验:鸡蛋在清水中下沉,而在高浓度的盐水中上浮的实验。这些问题涉及了地理、物理等学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理解,加强知识的迁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打开了他们大胆质疑的闸门:《死海不死》中的“死”与“不死”是否矛盾,含义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特征是什么?死海是怎样形成的?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是什么?神话传说的作用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探讨出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见解,而这堂课的却是一位学生对文中结尾“死海真的要死了?”这句话的大胆质疑:果真如此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个个徜徉在争论的海洋中,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一刻,我灵机一动,干脆把这道题布置成作业,让学生上网搜集、查找资料,从自然演变、地质条件和人类力量三个不同角度说明“死海最终可能不会干涸”,得出了与课文不同的观点。学生的这一争论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所以说只有懂得质疑,才能真正懂得学习。宋代的张载说得好:“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2.舵手的角色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讨论时,教师要注意适时提醒学生把握讨论的方向,不要脱离了课文的要求。如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不同的学生,观点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山里环境好,适合养生,何必移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举家搬迁,不必劳神费力移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开山辟路。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真可谓“一千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种情况就得发挥教师的“舵手”作用了,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学生们讨论的焦点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所以,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而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使其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分析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导演的角色

对于课文情节比较强的,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如教《阿Q正传》时,可以请几位男学生分别扮演阿Q、赵太爷、赵秀才、赵白眼等,表演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为学生创造充分发挥表演艺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情景的展示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多媒体的普遍使用更能给课堂带来无尽的乐趣,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旋律中朗诵《荷塘月色》;在欣赏幻灯片中学习《天山景物记》,感受天山美丽的自然风光!

三、习题的设计

这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掌握与否的最好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方式,我设计了适量的迁移性课堂练习,如教余光中的《乡愁》后,让学生当堂仿写诗句。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构思,有学生吟出了自己的诗句:“乡愁是别离时父亲不断的挥手,远走时母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故乡的那湾小溪,永远在我心中流淌着。”“乡愁是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美妙的诗句佳作使课堂掌声如潮,带动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课堂所学知识还得利用课外好好复习巩固,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作业,发挥自主创造的空间,如在学余光中的《乡愁》后,我引导学生设计了“画一画诗中的三幅场景图,并配以相关伤感音乐”的习题。结果有的学生就画了在冷冷的秋风中母子送别图,配上了李叔同《送别》的音乐;有的学生画了濛濛细雨夫妻离别图,配上了凄凄惨惨的二胡曲。这一环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培养综合素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要发挥教师活跃课堂的调节作用,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多考虑如何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课堂的调节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林举珠.巧用雷人语言营造快乐课堂[J].文学教育,2011(10).
白小平.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思考[J].科学咨询,2008(8).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职业中专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