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文扎实上好课文第一课时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4772 浏览:137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主题背景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改的关键,落实教学的有效性便抓住了课堂教学的这个关键。真正落实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师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以往一遇公开课,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第二课时,这一课时容易让教师因课文内容的深入阐述而有精彩的展示。而第一课时似乎只能做些识字、写字、朗读、概括、初读感知,这其实是课文第一课时必过的关。在一次学校的公开课中,笔者选定的是《给家乡学生的信》第一课时,以这一课时的教学案例为例,说说自己的思考。

二、情境描述

⑴导入。学生知道学到哪,所以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创设情境,有时,不妨开门见山。⑵预习的检查。以往都是让学生自由读,读后出示词语,读词学词,再逐段读文,这真的是“检查”预习吗?我们到底需要学生在预习时做哪些事?怎样的检查才是有效的?⑶课文的朗读。学生需要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进入六年级,课文篇幅都比较长,朗读的指导可以重点落实在重要的或是典型的一两个段落中。⑷概括。曾一度被淡化了的概括能力如今又重回大家的视线。的确,学生学习语文需要训练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长期的训练最能体现效果,教师的指点可以让其学会把握要点。
上课开始了,过程如下:导入是开门见山的,因为已经布置了预习,学习内容已不再是悬念。预习的检查:拿出预习纸,完成本课第一项“看拼音写词语”,指名一生上黑板写(该生平时写错别字出现频率较高)。反馈时集体订正词语,交流“哪些字需要大家注意”,同桌互换批改并订正两遍。告诉学生:生字词应该是预习时自学掌握的。
初读感知,读懂信的格式:信应该怎么写?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直接点出各结构名称,教师要加以点拨。过渡,引入正文的初读概括:给学生3~5分钟时间,默读正文5个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并写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通过随机点评学生的概括,指出学生在归纳段意时把握不准、把握不全的问题,渗透概括的要点。如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巴金爷爷说他很想念家乡和家乡学生。”教师提醒这段有两层意思,他只归纳了一层。学生概括第五自然段:“巴金爷爷的希望。”教师点拨:巴金爷爷的希望是什么呢?你得用简洁的话写出来。学生写好后指名交流,再由学生根据交流结论修正自己的概括。
整体感知,为第二课时教学作铺垫:由巴金爷爷给学生们的信推测学生们给巴金爷爷的信的内容,并找出相应依据。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回信”,怎样回信。

三、教后反思

2005年,南京的小语界率先提出“一篇课文两课时”的教学思想,目的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要求合理地安排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一般而言,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初步感知,整体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弄清课文的段落层次,教学课文的部分内容。第二课时在复习回顾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的主要部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主要细节和场景,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朗读、咀嚼、品味、揣摩。弄清了第一课时教什么,还得琢磨第一课时怎么教。
1.教学回归原点。语文教学的原点在哪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需要凭借文本,在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语文教学努力“求实”,认真“务本”,大力“倡简”。求实,就是追求实效,追求质量与效益。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真实、朴实、扎实是我们应该一以贯之坚持的基本原则。务本,就是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并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不能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甚至脱离文本,不能因学科间的整合而淡化语文、削弱语文。倡简,就是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简洁,理解教材要“深入”,设计方案要“浅出”。
2.训练回归课堂。学生需要动脑,更需要动笔,让训练回归课堂,显示实效。训练是综合地进行技能、智能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熏陶。教学中,利用“预习纸”写生字词进行写字的训练,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促使学生在预习时加强对关键词语的关注度,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概括段意倡导学生动笔,让学生学会用笔思考,并在学生思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考出现问题时及时点拨,学会思考,掌握方法,从而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自主思索、自主发现、自主修正、自主提高的过程,在过程中得到修正、训练和提高。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重要教学任务,安排足够的时间,并且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模仿创造、练习说话、引发想象,才是朴实、扎实、有效的训练。
3.彰显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编入了各种体裁的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的语言。教学不同文体的课文,要注意体裁特点,提高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对于《给家乡学生的信》一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关注书信形式的特点,更要让学生通过概括自然段意,猜测写给巴金爷爷的信的内容,使学生懂得读信一定要读懂人家告诉你什么,回信应该写哪些内容,如何措辞等,让学生加强感悟书信的对象感,而不是把信的正文当成一般的记叙文。
当然,笔者进行这样的教学尝试,成功与否,用一节课是检验不出来的。学生习惯与能力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笔者想持之以恒地坚持,让学生的预习效率、自主识字能力、概括能力等真正得到提高。当然,第一课时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适当加以变化,否则,学生们该觉得乏味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