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讲授讲授式、式教学方式整合与实践电大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5550 浏览:153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针对采用单一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利用;并以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为例,论述了这两种教学模式整合运用的具体过程和效果。
【关键词】讲授式 研究式 中国近代史 教学模式
1674-4810(2013)01-0020-02
自199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各高校纷纷推进教育改革,至今已十余载。期间讲授式教学模式备受指责,而研讨式教学模式则备受推崇。相关论文不胜枚举,兹不赘述。实际上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应当扬长避短,综合利用。下面笔者以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为例,谈谈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运用。
一 讲授式、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比较
讲授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我国一直被广泛采用。讲授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对知识的系统讲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面准确地掌握大量信息,十分有利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其弊病在于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易对教师产生依赖,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备受各方人士的指责,被冠以“满堂灌”、“一言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陶先生此言深刻地指出了单纯采用讲授法教学存在的弊端。
有鉴于此,部分高校教师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郭汉民教授是较早进行这方面教学改革的先驱者之一。笔者2001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读研时,选修过郭教授的《近代湘籍名人研究》,对他实施的教学改革深有体会。当时研究生人数少,郭教授没有分组,而是要求每人选择一个近代湖湘人物进行研究。让我们自己去查索引、检索文献、收集整理相关史料,在限定的时间内撰写一篇字数不少于4000字的文章,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宣读自己的文章,听者自由评论,类似于学术研讨会。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后来被郭教授称为探究式或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讲授式教学模式而言,研讨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它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能独立检索文献、整理资料、撰写论文,适应于基础较好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我所在的二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于一本院校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差距,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也不甚了解近代史的研究史料、著作及研究动态。此种情形下,教师系统地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中国近代史在大二第二个学期开设,每周六课时,如果每堂课都采用研讨式教学,学生的准备时间不充分,其论文更不可能在两天之内完成,这样的研讨式教学只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笔者结合学生实际,在中国近代史教学实践中将两种教学方法加以整合、运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则认为既要授人以鱼(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授人以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遵循的原则以及教学实践对教师的要求。这也是对当前工学结合形势下的语言教学定位的思考,是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时展需求进行创新教学的探索。
二 讲授式、研讨式教学模式在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基本思路、线索、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
中国近代史讲授1840年战争爆发至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历史,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这段历史最大的特征是中西文化的冲击、碰撞。西方文明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西欧诸国以雷霆万钧之势东来,强行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华民族面临史无前例的冲击和生存危机。有识之士为挽救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推动社会进步,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此过程中,古老的儒家帝蜕变成一个近代中国。此类涉及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思路是要通过讲授告知学生的。此外,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也需详细讲授。例如教材第一章——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前中、英两国力量的对比,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战争的三个阶段,战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思想与学风的转变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系统地讲授,让学生对战争的发生、经过、影响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讲授必须做到少而精,在讲授的过程中,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学术史的观念。如果教师的讲解生动、分析问题深刻、语言富有感染力,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2.史料的解读——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结合
历史作为一门实证学科,其理论、观点的来源要有依据,因此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没有史料,历史研究无从谈起。近代史的史料繁多且杂,教师可选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史料加以解读。例如,为了论证林则徐没有对中、英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做出准确的判断,笔者选用了《林则徐书简》增订本中的一则史料加以论证:“到省后察看夷情,外似桀骜,内实惟怯。向来恐开边畔,遂致养痈之患日积日深。岂知彼从六万里外远涉经商,主客之形,从寡之势,固不待智者而决。即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计于内港。粤省重重门户,天险可凭,且其贸易多年,实为利市三倍。即除却一项,专做正经买卖,彼亦不肯舍此马头。”笔者先讲述史料的来源、背景,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史料。然后要求学生翻译史料并分析林则徐为何断定边畔不开。这则史料本身易于理解,学生经过讨论后对其进行翻译并得出正确结论:林则徐认为边畔不开的原因有三,一是路途遥远使主客众寡之势悬殊;二是船坚炮利无法得逞于内河;三是正经买卖可获利三倍。以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分析史料,寻找答案,做到论从史出。
3.历史名著的选读采用研讨式教学法
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说,最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重要的不是写论文,而是学会看懂别人的论文,尤其是名家著作。通过精读历史著作,方能知悉名家的治学魅力、驾驭史料的超凡能力及逻辑严密的论证。只有熟读别人的文章,才能写出质量较好的论文。因此,历史名著的选读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历史名著的选读,笔者采用研讨式教学法,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家著作。著作的观点代表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且史料丰富。其次,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及书中某些具体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发言稿。最后,学生在课堂上宣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原著,寻找问题,确定选题,查阅相关史料,撰写书面发言稿。从提交的发言稿来看,多数学生认真阅读了指定的书目,从著作的体例、史料的收集运用、论文写作的规范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一小部分同学甚至就书中某一具体问题提出了与原作者不同的看法,并收集史料加以论证。观点虽然不免幼稚,但表现了可贵的质疑精神。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