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35006 浏览:1585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此,教师采用的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而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内感自化”为主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受、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

一、采用“讨论激趣”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言的理解,其实是学生认知感受文字的思维活动。要想学生认识到文中的精髓,需要学生自己更多的去深入体会、咀嚼,把自己的个性、情感、意志等因素融入别人的作品中,达到自我判断、自我认识真、善、美、假、恶、丑的境界。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的《论语》十则,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非常熟悉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主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规定每个小组要设置2-3个有实质性的问题,然后叫每组的代表介绍本组所设置的问题,再由学生或老师作出评价,肯定哪些设置较有质量。如有一组的同学设置下列的问题:《论语》十则中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论述了哪些要求?我们在哪些方面已经具备,哪些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的?中学生应该怎样身体力行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诸如此类的问题提出以后,老师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再让学生去讨论解决,老师作巡回指导。如有位同学反省说:我曾经有一回借别人100元没有及时归还给他,属于不守信的表现,以后决心痛改前非。学生自行设置问题,自行解决,满足了学生尝试的心理,增加了探讨气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是联系学生实际,使文章内容得到拓展延伸。如: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讨论,主要是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经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发现。先让学生回顾过去的经历,自主谈谈过去的体验,如有位学生讲到自己要在校园里踢足球,把一位同学的热水瓶打破了,这位同学虽然没让自己赔偿,但心里还是挺内疚的。还有一位学生讲到他曾经偷看了某位同学的书信,感到自己不道德。这些问题中,由于渗透了学生的个性经历或情感体验,所以不但能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提高道德水准。

二、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能产生共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活动中,我常用此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我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是按常规的教学模式,先介绍作者、背景,然后朗读分析课文,而是先设置类似的情景,讲述自己在某一年到外地读书时,正值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见月思人,那时非常想念家人,真正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因此自己拿起笔来,一气呵成地写一封信回家,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说完便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离别家人的经历和情感,很多同学都兴趣盎然,各抒已见,纷纷谈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自己离开父母兄弟的内心世界,有的同学还很动情,流下眼泪。有了类似的情景氛围,自己抓住时机,介绍写作背影,进而理解因谗言遭贬的苏轼在丙辰中秋之夜的怀念之情和坦然面对现实的宽阔胸襟。由于创设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氛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理解苏轼遭贬后的分离之情就顺理成章了。真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效果比直接讲授的方式强得多。

三、通过换位的方式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突出主体作用

任何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或是饱含着爱国的情怀,或是承载着高尚的情操,或是蓄积着某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或是流露出孤愤不平的思想……怎样理解其中的真、美、善和假、丑、恶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换位的角度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所谓“心对心”“情对情”“学生心里起涟漪”。如,我教韩愈《马说》,设置便于学生心里起涟漪的问题:历朝历代都有千里马,但有时没有发现千里马的伯乐。韩愈是怀才不遇的千里马,因此他愤愤不平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造成人才被埋没现象。那么,假如自己是韩愈,会怎样做呢?假如自己以后能成为千里马,又没有驰骋的机会,会怎样去面对?是否像韩愈一样写文章鸣不平呢?设置这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兴趣浓厚、满怀,并设身处地为韩愈出谋献策,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通过换位的角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