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教学研究跨文化视野下翻译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24455 浏览:109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一部分,翻译课程无疑也应当承担起外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任务。而且,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翻译水平。本文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的层次上,探讨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翻译水平。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翻译教学 翻译水平
1.引言
在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翻译课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之一,翻译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与调适。译者所跨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更是两种文化。王佐良曾指出翻译者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19)德国功能派翻译学者,如霍尔茨-曼塔里(Holz-M?覿ntt?覿ri),斯奈尔-霍恩比(Snell-Hornby)等(Snell-Hornby,2001:39)更是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文化交际活动。因此,翻译课程教师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视野下组织和进行教学活动。
2000年5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颁布,在教学原则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既包括伴随着体态语的口头交际能力,又包括书面交际能力。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必然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本文试图就跨文化视野下的翻译教学展开探讨,研究怎样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使学生的翻译水平进一步提高。

2.跨文化交际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2.1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1959年霍尔(Edward Hall)出版了《无声的语言》,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始终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跨文化交际学有着广泛的应用性,可应用于多种学科。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我国外语教学界引进国内,研究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李炯英,2002:86)。跨文化交际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比较,尤其关注文化差异,其研究成果“有助于使学生弄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张向阳,2003:56)。

2.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概括地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高一虹,2000:180)。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比如张红玲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就指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孙玉,2006:80)。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素包括全球意识、文化调试能力、知识、交际实践等四大能力系统(杨盈、庄恩平,2007:1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素质的养成。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翻译课教师要自觉地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当中,善于从多个视角,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加深对中西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翻译水平。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翻译无时无刻不在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自觉运用跨文化交际学和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1理论层面

从理论层面上说,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受到产生这种翻译理论的语言及其文化的影响,都折射着其所继承的文化传统、文学传统及学术传统的光辉。承担翻译课程的教师要将中西理论放在各自的语言文化传统中,结合中西语言文化的特点来讲解,启发学生思考。比如中国人长综合,重悟性,连词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采用意合法,因而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等多是一种对译文整体效果的规定和诠释。英美人长分析,重理性,受亚里士多德演绎法逻辑思维模式影响大;英语也重形式结构,采用形合法。这些语言文化的特点影响到西方翻译理论多是对翻译过程及结果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分析,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关联理论等。结合中西语言文化的特点来介绍翻译理论,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各种翻译理论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各自语言文化特点的认识,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2技艺层面

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翻译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以一定的速度动手译出“忠实、通顺”的译文。

3.2.1词汇

从某种意义上说,词汇是一种文化符号。词汇反映使用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生活,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的载体。由于人类生存生活的相似性,英汉语中部分词汇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由于受到使用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习惯、社会风俗、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翻译课程中,教师在讲授和指导学生选择词汇时要注意指出和比较英汉对应词汇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选择词汇时要结合目的语文化综合权衡考虑,英汉词汇绝不是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
最典型的莫过于“龙”这个词汇了。“龙”在汉语文化中是帝王、吉祥、权威、有才华等的象征,其感彩是褒义的。但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则往往代表着罪恶、凶狠、邪恶。虽然“龙”和dragon都指身上长着鳞片、有着长长的尾巴的动物,但他们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甚至有人主张在把汉语的“龙”翻译成中文时,用新造词“Loong”,而不用“dragon”(周其祥,2009:78)。在翻译课堂上,教师在讲授词汇的选择时,不应当局限于指出哪个词更精准、更合适,还要讲解词汇对文化价值观、生活习俗、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深层文化的反应。这样能使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灵活应对。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因此翻译课程是学生认识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理想场所,教师也可通过词汇各自文化内涵的讲解帮助学生提高推敲用词的能力。

3.2.2句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常常成为翻译的障碍。常被人诟病的“翻译腔”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受到原文句法的干扰,例如:Holmes struck another match when he approached.受原文句法干扰而产生的带有“翻译腔”的典型译法为:“当福尔摩斯挨近的时候,他又划了一根火柴。”其实这句话可译为“福尔摩斯走上前,又划了一根火柴”。虽然这句译文没有明显的关联词语“当……的时候”,却清楚地表明了“走上前”和“划火柴”的逻辑关系,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更简洁。
正如上面的例子所显示的那样,英汉两种语言重要的不同之一是英语是形合语言,重形式标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区别是与两种文化的特点紧密相关的。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16至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因此英语重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关系:句子受严谨的主谓结构协调一致的制约,常用关联词语,注重形式接应和显形衔接。所以英语句子虽然枝叶横生,环扣相嵌,繁复多变,犹如“参天大树”,但是结构完整、形态外露、主从分明,对语境依赖较少。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因此汉语文化重悟性,轻理性,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不受形式的束缚,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让读者和听者领悟句子间的意义和关系。(连淑能,2006:37-38)在翻译课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处理句子结构的技巧,还要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上,结合具体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和了解语法和文化的隐蔽关系,使学生在动手翻译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各自的句法特点,避免产生由于受到原文句法影响带有浓重“翻译腔”的译文。

3.2.3语篇

语篇是有着相对独立的交际功能的语言单位,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英汉语篇受各自文化的影响也各有自己的特点。英语语篇常突出主语和主题句,注重分析推理,直线式、有秩序、有层次地围绕主题展开;信息安排往往采用“突显”语序,由近及远,开门见山,头短尾长。汉语语篇注重话题,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经验式的临摹型或螺旋式、漫谈式的思维模式,注重隐性连贯,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关系;信息安排常由远及近,头长尾短,先叙述背景、条件、分析等,再点出判断、结论、态度等;通常反映了现实的时间和事理顺序,犹如对现实生活经历的临摹;大多语篇缺乏主题句,重意会轻法则(连淑能,2006:37-38)。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英汉语篇的区别,对译文的语篇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以下面的一个语篇为例:
She found herself minus the leg one week after consulting a doctor about a persistent swelling she attributed to hard work and play in New York city—it was an inoperable bone tumor.While it sed her life,an ensuing year of chemotherapy reduced the once stunning model to a bald shadow of her former self.
原文首先点明“她失去了一条腿”,再追叙相关的背景。如果紧跟原文的行文顺序,就会得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到下面的译文:
译文a:在询问医生为什么持续肿胀一个星期之后,她失去了一条腿。她曾认为是由于工作劳累和在纽约市游玩造成的。这是一个不宜手术的骨瘤。虽然手术挽救了她的生命,但接踵而来的长达一年的化疗使这位一度艳丽销魂的时装模特儿秀发脱落,枯瘦如柴,失尽昔日风采。
这一译文套用了英语原文的顺序,却使人莫名其妙。“失去了一条腿”与“不宜手术的骨瘤”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来。需要按照汉语重时间顺序的特点,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加以调整:
译文b:她腿上出现了一个持续不消的肿块,原以为是在纽约又工作又游玩累的,看医生之后才知道是骨瘤,而且不能手术。一周后她便截了那条腿。截肢虽然挽救了她的生命,但接踵而来的长达一年的化疗使这位一度艳丽销魂的时装模特儿秀发脱落,枯瘦如柴,失尽昔日风采。
在讲授语篇翻译时,翻译教师应该结合中西文化的特点及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中西思维模式来深化学生对英汉语篇特点的认识,从而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提高学生驾驭语篇翻译的能力。
4.结语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一部分,翻译课程无疑应当承担起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任务。而且由于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对比、转换与调适,因而成为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当然,在跨文化的视野下从事翻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经济的要求,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Snell-Horby,Mary.Transt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86-90.
[4]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35-38.
[5]孙玉.外语教学理论的新探索—《跨文化外语教学》评介[J].外语界,2006(4):79-80.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6(4):14-21,43.
[8]周其祥.译龙为Loong的理由[J].宜春学院学报,2009(1):78-8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