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好如何学好语文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3783 浏览:122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许多学生认为学语文难,学好语文更难。我认为,要学好语文“读”“悟”“练”是必不可少的。

一、读:广泛阅读,厚积薄发——丽词佳句都由阅读而来

把书读活,不光要读出书中的知识,还要能读出书里边和书背后的道理,精彩的地方则应努力去背。现在很多高中生压根儿就不去读书、背书,对那么多的唐诗宋词、绝妙好文不屑一顾,这是万万不行的。脑子里没有足够的积累,一提笔写文章就是满篇的空话、套话,一点滋味都没有,这不仅在考场上要吃大亏,就是平时谈吐之中也会让人觉得一肚草莽。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们只有广泛阅读,努力积累,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可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广泛的涉猎,博闻强记。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面很广。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还要靠课外的努力。因此,要多看一些书,除了教材,还要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纸杂志,在这些书籍中,我们可以品味精美的语言,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获得诗一般的美感。还可以培养语感,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
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一点、多记一点,并做到持之以恒。有的学生认为语文最难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似乎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起色似乎都不大,总的感觉就像是有力无处使,这是由语文知识面宽决定的,如果坚持阅读的时间不长,急功近利,那么往往收效不大,甚至毫无起色。郑振铎先生说:“不怕做得少,只要天天坚持做,最终一定有成绩!”所谓“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读书也一样,一定要有信心、有恒心!

二、悟:认真思考,揣摩玩味——文中妙处都由感悟而来

感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感悟产生在丰厚的、形象的知识基础之上,这些知识基础包括诵读能力、语言能力、语文良好的学习能力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对语文的悟性其实就是一种感悟能力。王国维先生讲的“古今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经历的“三境界”中,第三境界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就是讲的“悟性”。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心到”就是指“悟”。学习语文需要一种悟性,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同样一段文字,有的学生读了潸然泪下,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同样一本书,有的学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来,有的学生却看完一部分觉得索然无味而弃之。所以说,学习语文必须走进文本世界去感悟作者的心灵,感悟文章的底蕴,把握文中艺术。
感悟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我们可通过多读、联想来感悟作者的心灵。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月光下的荷塘有“田田、层层的叶子”,还有零星的“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的白花”“薄薄的青雾”“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荷塘四面的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树,“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路灯在这水墨画中是那么暗淡无光,似乎是瞌睡人的眼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联想当时作者处境,感悟出作者心中淡淡的
哀愁。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历,感悟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总结出人生哲理,并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三、练:勤于研习,百练不厌——语文能力都由实践而来

唱好语文学习“三部曲”:独立预习—认真听课—勤于积累。
预习,强调独立,是指不要预先去看参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考书之类的材料,一定要依据“阅读提示”认真看文章,并结合“思考和练习”,寻找解答的方法和思路。对不能解答的问题,打上记号,留到听课时解决,若老师讲课没有谈及,则一定要问,善问者则善学。对语文基础知识之类的问题,应该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解决。
听课,关键是认真。何谓认真?即,听好内容,做好笔记,积极思考,善于质疑。
积累,是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没有持之以恒的积累,再好的记忆,再好的资质,都不顶用。
这个练,包括口练、笔练等多种形式,尤其要加强作文的练习。要想高考成功,必须勇敢地面对作文,喜欢作文,善于作文。多动口诵读,声音洪亮,感情充沛,融入文中,多与人进行口头交流,语言简洁。笔练要坚持,可抄别人的东西,通过抄来体会一篇好的作文,它是怎样组织结构的,怎样构思的,怎样遣词造句的。把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表达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抒发真情实感。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坚持“多读”“多悟”“多练”,语文一定会学好。
(作者单位 山西省盂县教师进修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