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成因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目前状况、原因及解决措施要求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13051 浏览:490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0年12月2日央视《今日说法》播出了《好老师坏老师》,介绍的是安徽省无为县开城中心小学一位老师罚全班学生集体下跪打手心,起因是花老师儿子(也是该班的学生)的眼镜丢失了。老师调查无果,气愤之极,就责罚全班学生下跪打手心,发生了这场触目惊心的事件,这件事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事情过后我们再来分析此事,不难看出,其实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不是眼镜的丢失,而是这位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其行为才有了如此剧烈的偏差。
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现实。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问题,也呼唤着新思路,新政策,更需要以新的理念来引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而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跟周围许多同事一样,常常深感身体疲惫,内心焦虑不安,压力过大,每天似乎都在透支着自己的体力,消耗着自己的精力。 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随机对本校30名高三教师做了心理测试调查,其结果是:我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生难教占40%(学校生源不好,二流、三流学生偏多),家长和社会的要求期望高占26.6%,成绩与升学率排名占25%这三个方面。接受调查的人中包括学校中层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涵盖了学校任职教育人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5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20%的教师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对解决教师心理问题帮助不大,只有3.33%的教师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对教师有一些帮助,可见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很少组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偶尔组织也只停留在形式上,收效甚微。可是,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下,要想取得好的成绩,要想让学校立于不败之地,要想给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只有教师调整好心理状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才能达到更好的目标。所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忽视的。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导致上面的数据和事实说明,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既与社会升学期望过高,工作量过大、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提高、管理体制改革导致教师岗位生存危机等外源性压力有关,也与知识分子特有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易产生工作高焦虑、面对苦恼和困惑不善于自我调节等内源性原因有关。这样就导致问题的发生——疲劳,倦怠、烦躁,忧郁、紧张、情绪不稳定,甚至发生行为偏差……

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分析

1.教师个体承受能力与多角色社会期待的冲突

作为一个社会人,教师同时承担着多种角色:在学生面前要行为高尚学识渊博,在领导面前要教艺精湛考分优异;在父母面前要尽子女孝道,在子女面前要维护为人父母尊严;做丈夫的要考虑怎样为妻子儿女创造尽可能不落后于别人的条件,做妻子的还应琢磨如何相夫教子恪尽东方女性应该遵循的妇道。如此种种,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和随时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而这种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又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这往往是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前就业就学的压力又强化了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这种超负荷的社会期待心理使得许多教师必须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如不及时加以疏导,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

2.教师常人身份与传统理念要求的冲突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崇尚精神至上,耻于物质追求。社会也用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这把尺子作为衡量教师人品师德的基本标准。然而,教师毕竟是常人。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不仅有七情六欲,也会因七情六欲没有得到满足或遇到挫折而产生沮丧与失落心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还没有得到最大满足的今天,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维护自己和社会理想中的好教师形象,一方面又无法放弃现实中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种种追求,这样的冲突势必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心理负罪感。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长期的情绪压抑紧张,必然成为高焦虑、强迫症的直接诱因。

3.过重的工作压力与自我空间需求的冲突

由于当前中学生入学进入高峰期,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师只能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绝大部分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朝七晚七”上下班,还要带一大堆的作业回去批改,还有第二天的课要准备。大部分教师几乎没有双休日。“我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题,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是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丧失了一般人应该享受到的业余时间和心理空间。身心俱疲而又无法排遣,有些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采取极端手段。

4.传统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冲突

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程之不同在于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封闭”走向“开放”。习惯了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终极目标的教师要转换角色,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困难是不难想象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才能紧跟发展的形势。新课程职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而个人能力一时难以适应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另外,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评聘分开与竞争上岗的呼声也造成了职业不安全感;部分教师家庭面临着子女就业、爱人下岗及父母年老体弱需要照顾等实际困难导致压力感。

三、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成立教师心理健康保健中心。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学校和领导的重视。知识分子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任何有伤他们尊严的举动都会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在学校成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领导机构,把教师心理健康提高到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满足教师心理需求的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保健工作方案,掌握并运用积极的心理健康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减少和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尽早发现教师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2.引导教师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学校应该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认识,增强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识,树立师德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和行为。教师要善于调节自我、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等特点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不受别人的左右,一一承认一一接纳。一个理想的合格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诸如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强化自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中,只有正视现实、自我更新,才能适者生存。要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校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生命体验。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只要我们坦然面对,教师的一切心理问题终将释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