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初探初中学生德育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18363 浏览:815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 案例
案例一:一个星期五下午的数学课,数学老师怒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身后是我班的唐某和吴某(女)。一看就知道数学老师的气是因他们而生,待问清原因后照例给他们讲了许多道理,正面引导一下就结束了。不料吴某听后,粗暴地吼道:“你们这些老师,处理问题只顾自己的想法,从不考虑我的感受。我的事情按自己的想法办,不要你来管。”轰得我有些不知所措。
案例二:10月27日星期一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学校。一学生递给我一纸条,上面写着:“段老师,因家庭原因,我不读书了。其实我很想读书,但我爸爸不让我读了。我走了,但我会永远记得您的。杜××。”以前类似的话他也说过,当时我并没有在意。但今天早自习已开始了,从不迟到的他今天的座位仍空着,我知道问题严重了,马上调了课去他家。但他家的门紧锁着,问邻居才得知,杜某一大早就走了,去贵州找他的亲生父亲。我打车直奔火车站,终于在候车室发现了他孤零零的身影。经过两个多小时苦口婆心的劝说,终于劝服了他。

二、案例分析

1.学生方面

案例一中的吴某的父母因身负巨额债务在外躲避,这给吴某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其他的同龄人相比,她显得很自卑;又因为没有父母的教育和爱护,她显得有些粗暴和男性化。每当有事时,她会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其中很多是消极、极端的),常用仇视的眼光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以保护自己,貌似坚强的她实际很脆弱。平时与她交往的同学很少,常见她一个人独自坐在座位上发呆。
案例二中的杜某家庭背景更复杂,他本是贵州人,原来的他活泼开朗,因父母离异随母嫁到四川,继父没有文化,父子缺乏交流与沟通,父子间常有一些矛盾,于是他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原本活泼开朗的他变得孤僻,经常有同学反映很难与他相处。
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家庭背景,造成了他们自卑、孤僻、逆向、粗暴、消极、处事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等诸多心理问题。

2.教师方面

作为班主任,我以前只关心学生姓什么,叫什么,学习成绩如何,在校表现如何,学生的其他方面知之甚少,尤其是学生心理方面,只看到学生的表面,没有弄清学生心灵深处的症结,他们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于是矛盾很自然就产生了。

三、矛盾的解决

首先,教师应该息事宁人,宽容学生。对于吴某,我当时没有向她讲更多的道理,也没有批评她,只是让双方都想一想。对杜某,从他回来后,也一字未提他出走的事,让他平静下来。且在当晚我和学校领导到他家家访,说服其父亲不要计较此事,避免其父子间的矛盾升级。
其次,调整认知,疏导情绪。这个年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级有写周记的习惯,于是我把它作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以此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吴某,在第二周的周记当中,措辞尖锐,敌视一切,根本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我就以她朋友而不是老师的身份来讨论那件事,并诚恳地做出了我对她的真实评价,同时也要求她在下周的周记中评价一下我。矛盾的双方在真诚交流中慢慢化解。杜某在第二周的周记中还流露出了未走的不甘。于是我在他的周记下写了我更多的看法。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你现在可以说是没有亲生父亲(因他不负责任),如果你再走,连亲生母亲也会离你而去,你难道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吗?就算你不在乎,但也要替你妈妈想一想!她已无生育能力,就你这么一个儿子,如果你不辞而别,让她的下半生依靠谁呢?千错万错,都是你亲生父亲的错,他没有尽父亲的责任,但却不断暴打你,所以才造成你今天的不幸。但你现在还要回去,这说明你是一个不知是非对错的人。”慢慢地,学生的情绪稳定了下来。
第三,巧借时机,重回集体。在稳定他们的情绪后,我又找了些机会,让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如在冬运会上,为了让吴某体会到班级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拔河项目中,我点吴某的名,开始她有些意外、不好意思,但在我和全班同学的劝说下,她点头参加了。我又让她参加了女子跳远项目,以便在同学面前展现其特长。在不久前的一次编排座位中,她能主动站出来为老师排忧解难,我相信她已慢慢融入班集体了。杜某也代表班级参加了多项体育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篮球打得很好,是班篮球队主力队员,有希望入选校队,在一次周记中,他这样写道:“听说去年我校在市篮球比赛中一场也没赢,可是在明年,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校赢回一次荣誉”,看到这些,我不禁笑了。
四 反思
上述两个案例,使我对德育工作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以往我们的德育工作常借助形式来训练、规范;借助于教材来正面引导、典型来激励示范、活动来渗透感染,误把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都纳入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问题中,忽略了因家庭环境、年龄特征、自身缺陷等因素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不能用上述德育模式、方法解决,它需要教师针对不同个体、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
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解决好它,这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反之,则会给班级管理和正常教学秩序带来诸多弊端。
〔责任编辑:李锦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