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课堂教学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一些误区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5978 浏览:173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多媒体被充分地用进课堂,人文性得到了强化,教学评价不再唯知识而论,等等,语文课堂呈现了生态化和开放性特点,从总体上看,旧有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教学方式不见了,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多彩而灵活。然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也明显出现,如果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确实还存在几个误区,这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

一、过分强调人文性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就语文学科来讲,人文性与工具性是统一的。但在目前,一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却出现了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的现象。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对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一味地空洞说教,诱导学生,在连文章的词句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谈感受、讲体会。这实质上是违背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识字读文,品词析句,感悟语言,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把目光只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

二、课堂气氛的“虚假繁荣”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老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然而,热闹的课堂不一定就等于丰硕收获?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三、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被冲淡了

新课改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封闭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教师引入了课堂,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诚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地体现教学,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小组讨论交流于形式,过于泛滥,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讨论达6次之多,有些讨论间隔的时间特别短,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频频地小组讨论,无疑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了课堂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组讨论固不可缺,但学生的独立思考更不能少。应该说,有效的小组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否则,小组讨论依然是几个优等生依次在唱独角戏,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四、“多媒体”充斥课堂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多媒体迷住了学生读书的眼。语文课应具有一举止是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通过语言文字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所以借用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

五、评价方法走向极端

新课标指出,新的评价观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些新观念的影响下,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激励式的评价,对学生源于:论文写法www.618jyw.com
采用了不否定的评价方式,甚至不敢批评学生了。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都不敢明确指出。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长城》一课时,老师提问:“为会么要修筑长城?”一个学生答:“为了防止外国人的入侵”。老师为了宽容学生,竟对“外国人”的错误都不指出。这种在评价上对学生的无原则迁就,对学生来说可谓有害无利,对语文教学来说也将造成一定的危害。我们听过“爱吃糖的国王”的故事,难道要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只听好话,不明自身缺点的习惯吗?虽然有些话我们可以说得婉转些,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但并不等同于学生做错了不批评。比如在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问学生: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我知道了,要得到别人一件东西,就要先骗得别人高兴”。试想,如果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对这种与众不同的答案加大赞赏的话,我们又如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呢?
以上就是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在当前确实还带有倾向性,值得语文教师予以注意。我们不能因为课程改革而一味讲究“新”、“奇”、“异”,不能借课改之名全部否定传统、偏离实际,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正视现实,避免陷入误区,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健康运行和稳步推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