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师“懒”教师与“勤”学生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31175 浏览:1442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其实,我们不妨大方一点,多给学生一点空间和时间,多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舞台,多让展示一些真我本色,在教学中我们少做一些,让学生多尝试一些吧.

一、少演示,多让学生自主地操作——做一名“研究者”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是出在指尖上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者用眼睛看科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作为教师不要因为怕学生乱或怕时间不够,就把本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得出的结论改由自己演示讲解,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教师的操作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精辟的论断:“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我想,教师的任何演示都没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带来的效果佳,带来的震撼强.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操作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创造.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叫“余数”,我没有简单的用小棒演示,而是让学生自己操作,先用10根小棒2个2个分,再用8根小棒2个2个的分,然后分别用9根小棒、7根小棒2个2个的分,让学生理解分的时候有的时候刚刚好,没有多出来的,而有的时候不是刚好,有多出来的,这个多出来的叫“余数”.这时学生在理解余数的同时,还自我感悟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动手操作这一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

二、少讲解,多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做一名“探索者”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最终结果,还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结果的形成过程,更要知道应该如何去探究它.然而在以往的教育中,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了兴趣,想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时,教师是不遗余力的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讲解,通过“说”把这一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像喜欢吃鱼的人得到了一条鱼一样,但是却不知道鱼从何处来,应该怎样才能捕到鱼.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学生怎样自行探索知识,教给他们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探究,而不是口干舌燥的讲解.让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没有简单的灌输什么叫“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围、画等一系列活动自己明白这些概念.

三、少指挥,多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做一名“参与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于家长的要求“要听教师的话”及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我们总是像园丁一样把学生塑造成整齐划一的所谓标准的状态,指挥学生步调一致.于是乎学生的个性被埋没,灵感被压制,创造性被扼杀,成了模式化的解题机器,不喜欢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参与却是主体和活动的一个中间环节,是任何活动产生的前提.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认识才得以发生,活动才得以展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少挥指挥棒,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进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操作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擦出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其实每个学生都是“问题儿童”,在他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很多“为什么”,只不过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提问,然后再叫人回答,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教师的指挥,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提问,而在这种习惯中慢慢扼杀了自己提问的天性,失去了提问的勇气.作为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学生本位”的思想,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来,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平均分之后”有很多同学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进行平均分啊?”“老师能不能把9根小棒2个2个分?”“老师,如果不分可不可以知道分成几份?”等等.学生的问题也许十分幼稚,但是却十分难能可贵,因为他们已经成功的跨出了第一步.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