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社会生活初中科学如何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教学研究生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12975 浏览:489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新生活。以生活化的科学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有利于学生建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知识 联系生活 联系社会
新课程环境下,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延续和发展必须跟生活接轨。新课程标准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思想。在教学中充分抓住科学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而实际上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周围,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科学,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体现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学的要求。本文就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联系社会生活的教学作了一些尝试。

一、从社会生产走进科学,使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因此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生产生活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离不开科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科学,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提取到大量的情境素材。可以结合科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中的应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来激发学习科学的动机;可以结合许多科学家少年时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事迹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还可以在讲授前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意义或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从日常生活走进科学,使课堂过程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顾泠沅就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感兴趣的是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现实生活离不开电,学生学习《家庭用电》不能纸上谈兵。在学习这节时我是这样教学的。本来因天气较暗实验室中的灯一直亮着,当学习到用电器时,我暗地故意把闸刀给拉下了,学生就奇怪了。于是我请一位同学帮我重新插好插头,可是灯还是没有亮起来。我说:“谁能把这灯的故障找出来?”这下学生的情绪都调节起来了,有的说可能是灯的接触不好,有的说可能是插头没插好,有的说可能停电了……然后请学生上台逐一验证假设,终于找到了原因,学生可高兴了。全班同学为他欢呼,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才能爱学、乐学。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应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使课堂思维生活化

我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应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到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四、科学知识渗透入生活,使课外生活科学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暂时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潜能,应鼓励他们进行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科学活动。也就是指导学生“搞科学”。课堂探究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课外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
现实生活离不开食物保鲜、膳食的科学制作、饮食保健等日常问题。科学教学要从生活应用出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石灰水”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石灰水能够保鲜鸡蛋呢?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阅读课本、课外查找资料、布置学生课外仔细观察鸡蛋外壳。学生发现:鸡蛋壳表面看似严密,其实蛋壳上有无数小孔,蛋里细胞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刚一露出小孔,就和石灰水里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封死小孔,使蛋壳表面密不透气,外面的细菌钻不进去,使鸡蛋得以保鲜。从实际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科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最终也要走回生活中去。只有走回生活中去,贴近生活,适应时代的发展,才会使学生学习科学不感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害怕。而且教学如果能贴近生活,就会激起学生的认可;学科学是实实在在的有用,生活需要科学知识。这种生活“需要”的动机,会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在生活相关的事物中建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源于:论文集www.618jyw.com
学出版社.
《教育研究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