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栖居人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9042 浏览:342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生存是人一切存在的合理根据,人的生存是教育的逻辑品性与立足基点。教育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是使人“学会生存”、追寻生存意义的实践活动。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人的生存意识和价值的唤醒与提升,助人“学会生存”。
[关键词]教育 人的生存 生存智慧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19-03
荷尔德林说,“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诗意地栖居”,这诗意的比附是教育与人的生存关系的最美妙化身,人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一、人的生存:教育的逻辑品性

(一)人的生存:“人的原初事实”

人的问题其实是现实人的具体生存问题。生存是人的一切存在的合理根据,我们不可能找到比生存更原本的存在。弗罗姆指出:“一个有机体的第一‘义务’便是活着。”
生存最基本、最日常的解释便是:生命的存在,即活着、活下去。这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底线。其中,人最能凸显“生存”的内涵,凸显着生存的个体性与感受丰富性,即个人感受与体验。生存具有特定的属人性,因为“一般生命物其实没有能力承担生存”。这也提醒我们要从“人化的视角去看待生存”。
人的生存有几种方式;自然地生存、奴役地生存、自由地生存和优雅地生存。生命哲学强调感性个体的生存体验,即认为人的生存不是作为一种外在给予的对象,而是作为反思主体的人内在地体验和领悟到的生命。“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618jyw.com
地指人的‘生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它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而不会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大支柱,并认为“学会生存”是其他三大支柱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四大支柱的核心。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所谓“学会生存”是指人走出模式化生活层面,全面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和生存可能性,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创造真实的自我。

(二)人的生存:教育的逻辑基点

《学会生存》的序言宣称:“我们要彻底重新评价教育的目标、方法和结构,但又不妨碍教育的扩展”。那么我们又依据什么去评价教育?在《学会生存》中,这一原始的评价平台就是人的“生存”,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的本源性之所在。
教育是一项关注人、造就人的活动与事业。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生存者——人。这~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逻辑地预设了教育应是关切人的生存,对人的生存给予充分的教育关怀。现实中人的生存应是考虑教育问题的起点,是建构教育理念的出发点。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生存论的意义上也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如何使人学会生存、如何改善人的生存境遇等问题是教育要给予回答的。教育活动应纳人人的生存予以必要的关照。只是教育的理想主义,使得教育失去了其作为人的生存场域的应答方式的本性。
教育为人的生存提供可靠的精神支点,这是教育无可逃避的责任。教育找不到任何理由远离或是遗忘人的生存,其不能脱离人的生存这一基点而独立存在。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生存处境和精神状况,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人在教育中,理应成就着自己生存的意蕴。

二、教育:开启人的生存智慧

人真的能够理解并担当起自己的生存吗?人生存于这个周围世界,会伴随着生存的迷茫与求解。人的生存智慧需要教育的开启。当一个人牵涉到个人生存的机会和选择决定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时,就涉及到了生存智慧——智慧生存的方式,而在教育场域中有一种最为基本的生存方式——知识生存。

(一)知识生存:实存式生存

“知识生存”是人在教育中的基本生存方式。
知识(knowledge),主要是一种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的外在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自我构造出来的却又独立于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第三世界”。教育通过知识导引人获得发展,是教育中的一条永恒真理。
另外,怎样理解知识背后的生存意义是关键。因为正是意义将知识与人的生存相联。掌握基本的知识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应关照知识与生存间整体意义的关联、知识与生存相联的存在价值。
知识可以传递,但关涉知识背后的意义,却无法传递。意义潜藏在心中,它需要唤醒和引发。知识只有与人的生存发生联结而获得其生存意义,知识才能成为人的生存智慧。人不会放弃对美好的追求与期许,这使得人的学习超出了对知识的掌握,而进入到人生存的深度——智慧生存。
知识须升华为智慧,教育需导引人获得知识走向智慧。这是令人肃静与深思的。知识获得生存意义而趋向智慧王国。

(二)智慧生存:“绽出之生存”

牡威指出,我们的教育活动要区分两种人:“拥有知识的人”和“睿智的人”。教育不仅拥有知识的外部特征,其更具有智慧的内在性格。
智慧(wisdom),指向主体的人,在英语词条中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一种个体运用经历和知识做出合乎情理的决定或判断的能力。江畅认为,智慧实质上是适应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特有能力,它的使命也是要使人能在艰难的生存竞争中有效地保护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获得需要满足,实现自我价值。智慧在认识上体现为理智,在实践上体现为明智,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智慧是知识的完满状态,它与知识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知识不等于生存的智慧,知识本身也不会自动成为人的生存智慧。赫拉克利特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以知识为基础,但智慧的归宿是对人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思、审视、超越和关爱”。“知识,作为教育学的大厦最底层下的一块砖石,一旦挪动了,智慧才能进入,智慧与知识互补地闪着光辉”。当一个人牵涉到个人生存的机会和选择决定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时,就涉及到了生存智慧(Existence Wisdom)。生存智慧,不同于智力和智能,是指包括生存意识、生存责任、知识视野、思维活动、创造能力及其同生存的周围群体的交流、对话、合作后而生成的新质。智慧的生存就是个体对当下和未来生存状态的主动审视与关怀,对个人生存的机会和选择决定如何生存得更好的多种可能性所做出的积极、明智的判断与选择。
人的生存智慧需要教育的开启。教育启发人关切生存状态;造就人重生存的性格特征;召唤人生存意识的自觉与自为;唤醒人的生存责任与信念,学会担负生存的责任。一个学会生存的人必然能够从容应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挑战,勇敢担负起自己生存的责任,牢牢抓住自己命运的绳索。
这样,人的生存意识普遍性觉醒,人从“死寂虚无中绽放出生存”——海德格尔将其称为“绽出之生存”。这是一种饱含诗性的思维方式的智慧生存。
人追求知识不是为了获得一种“知识”,而是为了达到意义的追求与自觉,即达到对自身生存的求解,寻求“生存智慧”。

三、人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教育的终极情结

人们常说,教育导引社会。其实,教育也在引领着人自身。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人生存,着力于唤醒人普遍的自觉生存意识,对根源性的生存意义的追寻,对成熟的生存智慧的开启。教育从何处追寻生存智慧的踪迹?

(一)何谓生存:生存的澄明

人最基本的权利就是生存,生存也更接近于人的真实性。
“生存”本身就是人的本然状态,只要不死,他就无法逃避生存。所以人们只能立足于自己的“生存”活动去解答生存提出的问题。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此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总是从它本身的可能性——是它自身或不是它自身——来领会自己本身。或者是此在自己挑选了这些可能性,或者是它陷入了这些可能性,或者是它本来就已经是在这些可能性中成长起来的。生存只是被当下的自己以抓紧或者耽误的方式决定着。生存问题总是只有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才能弄清楚。”
生存最基本、最一般意义上的解释是:生命的存在,即活着、活下去。然而人“欲完成其生存,一方面在于生命活动的现实性,一方面则在于生存活动的意义性。即此在不仅要‘活着’,而且需活得有意义”,“无意义地活着绝非生存。生存恰恰在于不仅活着,还必须活得有意义。”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又如鲁迅所言,“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二)何以生存:生存的意义

这是指生存的意义性和生存信念,找到生存的理由和依据。人是惟一能追问自身生存意义的动物,人总是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什么如此这般地活着。
人的生存有别于并优越于动物的生存之处,根本上在于它赋有意义并追求意义。……如果说物质和精神是人的生存的两大要素,能力和信念是人的生存的两大支柱的话,那么,意义则是使人的整个生存得以维系和升华的生命之气韵和神趣,甚至就是人的文化社会生命的内涵和底蕴。人的“本真”存在,就是意义充盈而澄明的存在。卡西尔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没有这“意义”作为生存的充足理由和根据,生存就会流于虚浮。
教育是对于人的生存问题的关切。教育的意义或价值正是在于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唤醒与提升,寻觅那个作为家园归宿的意义世界。而现代教育教会了人学会适应,却没有使人学会对生存意义的追寻,有时漫不经心地抹去了生存需要的意义性。现代教育在面对这种寻求意义的生存,显得苍白无力。哈夫尔指出,“现代人的悲剧不在他对自己生命的意义越来越不了解,而在他对自己的生命的意义越来越不关心。”
同时,教育是发展关于生存选择以及对选择的意义和责任的认识,唤醒和发展自我生存的责任感。萨特认为,人是本原的自由,可自由地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为每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人服务,帮助他不顾公众的压力和社会的习俗作出自己的选择,去过自己的生活,并使他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三)以何生存:生存的支点

这是指生存的体验性,教育为人的生存寻找支点。
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保尔·朗格朗关于贯穿于人的全部生命与过程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为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终身教育使得“人类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漫长分裂与彼此冲突的众多的困惑课题获得了超越的契机,日益丰富也复杂化的平等教育的疑难课题,像富于人性和人道化的教育的疑难问题以及人类文明急剧发展所提出来的适应国际化的教育的疑难问题,都会在终身教育的模式中寻到抉择的契机”。
人的生存与学习、与终身教育是内在相关的。“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完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在生存的这一意义上看,终身教育是人生存的必然,是一个人“生命历程的动力学因素”。如19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94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
学习是生存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通过接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而实现在环境中的生存。终身教育是“向世界开放、向生命时间开放”的,与人生存的开放性不谋而合,如此,人的生存在其中得以动态展开。
终身教育是生命的积极展开的过程,人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着行动的成功,感受着创造价值的生存意义。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存方式,从生存中学会生存,是人生存的丰富性的显现和表达形式。
以生存之光照亮教育这片大地,人在教育光源指引下会生活得“稳定、自由、高尚”,会“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