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新课标下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6806 浏览:198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是新时代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何在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广泛性问题。文章阐述了民族精神的内容以及民族精神的构建,并提出了在历史教学教学中民族精神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民族精神
1671-0568(2013)12-0168-02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有利于他们自觉抵制民族分裂活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和谐班级、校园建设,是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远大计。在学校开展以历史教学为主的团结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科学发展观,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当前所发生的社会现象,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至关重要的。历史教学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以民族团结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本文试图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这一论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论述,以求能使各位教师加深理解,并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1.民族历史教育。一个民族的历史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历史是为了记住过去的兴衰荣辱,激励现在的人们奋发图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程,向我们展示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通过进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面对磨难时,从没有放弃过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使他们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产生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2.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悠久的历史积淀出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文化多样性、文化趋同性日渐强烈的今天,面对西方资产阶级不择手段地对我国青年进行文化渗透的现实,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让学生熟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做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做民族文化的创新者,从而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3.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随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各族人民,帮助学生形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树立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信念,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二、民族精神培养的观念建构

我国的史学家、国学大家钱穆先生就非常重视国史对于民族精神培养的作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南京国民政府指令中国通史为大学必修课。1938年,钱先生将其讲义编为《国史大纲》一书。其卷首一万多字的“引论”,不仅概括了全书的编纂意图与解释体系,还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国史观,其引论开篇所述的四条作者声明尤为引人注目。虽然钱穆老先生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家为了寻求独立,要求历史教育承载着民族精神培养的教育功能。从今天来看,世界大多处于和平之中,但距离没有国家、没有民族区分的真正“地球村”还相当遥远,世界上的人们毕竟还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之中,所以非常有必要塑造民族精神。
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因为国家、民族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而国史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最好的素材,所以对国史存有“温情与敬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三、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知识支撑、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基础作用。在历史课程中加大民族精神教育的力度,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民族精神教育的因素,强化教师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地将民族精神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帮助学生将民族精神内化为个人的品质。
2.社会实践。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在课堂上形成的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外,更需要到社会实践中去深化对民族精神的认知,把民族精神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成就,实现培养学生品质、强化学生民族情感、提高学生民族精神的多重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同样具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育人功能,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校史、校风在体现着学校自身文化的同时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强有力的渗透性。要有意识地在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中渗透民族精神的内容,利用可用空间扩大校园文化传播领域,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加强社团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领会民族精神。
4.学校、社会和家庭合力教育。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合力进行教育。家长应担当起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理性地对孩子进行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教育。社会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倡导“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把民族精神融入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中,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此熏陶、感染、影响、教育学生,使其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四、总结
历史教师通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中、在体验过程与方法中产生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责任感等情感的升华。然而,历史教师在渗透民族精神时,也应始终尊重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切忌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走向愿望的反面。所以在培养学生对民族的认同、自豪感的同时,也应加强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此外,还应注意民族精神的内容还需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即加强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世界性。
总之,历史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就是一种润物无声而且非常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它在不经意中已经把对民族的认同、对民族的自豪以及对民族的责任植根到了他们的心里,植到哪里都是中国心。当然,对于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民族精神的培中国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养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见到效果的,我们不能因为在短期内没有见效而放弃了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长抓不懈,把它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完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