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生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指导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11980 浏览:479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阅读理解主要用来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就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关键词】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1 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就了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会一辈子受用不尽。正因为如此,中考一直将分析思路作为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点。一般来说,命题者常常从这些方面出题: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通过划分文段的层次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通过概括文段段意来检测是否把握了文章的思路;通过补充或删减词句来考查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思路;等等。
“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悬念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中。因此,要理清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从划分层次来理清思路。 文体不同,划分层次的方法也有不同。记叙文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感的变化、地点的转换等来划分;议论文则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体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来划分;分析说明文时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具体指导学生时可以概括为: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合并相邻段——概括段意。讲课时以《敬业和乐业》一文作为具体指导。
1.2 从捕捉“线索”来理清思路。有的文章靠划分层次还不能理清思路。由于内容复杂,头绪众多,单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还不能抓住复杂内容有机结合的内在机理和症结,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内容层次的基础上,捕捉串连复杂内容的“线索”。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2)以感情为线索;(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4)以时空变化为线索。(5)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课时以《故乡》一文作为具体指导。
1.3 从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入手来理清思路。 在写作中,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既受文体制约,也受内容制约,同时也由写作思路决定。比如写记叙文,思路是先写结果,再写过程,那么就必须用到倒叙的叙述技巧。
而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或者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如: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就是追叙的例子。
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阅读作品时,先一一找出这些表达技巧,分析其表达作用,然后综合起来考查,也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 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知识要素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抓手。
2.1 要做到准确审题,答必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关,是一场考试必不可少的一步。平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强调作文的审题而忽略某道(某类)题目的审题要求,或者只注重考前审题要求。其实训练学生的审题技能,不能只等到考前的那一天才提出来,要从平时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审题习惯与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与习惯。针对学生拿到试卷看一下题目就匆忙下笔做,希望赶快把题目做完,把试卷填满的现象。我们要告诫学生:拿到试卷后不要急躁地忙于动笔,更不要怕麻烦,怕耽误时间,而是先审题,对题目至少逐字逐句地读两遍,弄清本题的要求是什么,问的是什么,有几个问,然后下笔。这样经过平时反复训练,强调,学生养成了一定的审题意识与习惯,就不会存在答偏题的现象了。
2.2 掌握答题的技巧,细心答题。 第一要注意先易后难,绝不放弃。在试卷设计中,有易、中、难三种程度不同的题。对每个考生来说,因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复习情况的不同,也会出现自己认为比较容易或困难的问题。做题的时候,要先易后难,把会做的都认真做好。遇到自己一时答不出的题(难题),不要急,也不要担心害怕,不妨先放一放,把自己会做的,有把握的题先做完,再回过头来做难题。也许后面的题目会对难题有启示,这样精力集中可以攻破难关。但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既然出题者出了这道题,肯定是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不会超出太远的,否则把大家都难倒了,这道题也就失去它的价值,没什么意思了。特别是遇到开放性的题目,只要你按要求去做了,因为你的答案就是答案,放弃了,实在太可惜。即使不能回答圆满,也应尽最大努力回答出来,能写多少是多少。第二要注意把握时间,重视复查。考试时间是紧张的,平时练习时就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把时间分配好。要反复告诫学生不要在难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实在不会做,要舍得放手,回头再做,答完试卷。复查时一定要先看题目,再查答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针对问题回答了,切忌只看答案不看问题的做法。
3 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3.1 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3.2 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3 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失分。因此,我们在平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训练时,我们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取得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