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学研究高中数学情境理由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6452 浏览:219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解释传授数学知识,而是想方没法地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情境问题

一、情境问题教学的重要意义

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曾深有体会地说:“源于:www.618jyw.com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些话无一例外地指出了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事实:发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和被动的,只有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需要问“为什么”的时候,数学思维才算是真正地进行了运作。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问题性的思维过程。问题创设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精心设计数学问题,为学生创设既有一定难度、又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而情境问题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适宜的情境问题的创设,可以人为地制造一种学习困境,在这种困境中,学习者觉察到一种学习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这种状态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心理上的认识需要,产生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通过这种合理的认知冲突,可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目的。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问题,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动因,也是学生能够最终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素质的前提。因此,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部环节上,教师都应十分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通过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从而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得认知和能力。
新课改强调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学习,经过猜想、设疑、尝试、探索、失败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它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的学生,“适度”地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在现实高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是权威式人物,依然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忽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情境问题教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中数学如何进行情境问题教学

一个好的情境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数学原理,体会新的数学思想;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背景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情境问题的创设,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创设一个好的情境问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性、现实性、适度性、拓展性和启发性。
情境问题的创设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数学认知上的疑惑处和知识漏洞。问题应符合思维发展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根据知识结构层层推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情境所设置的问题应符合社会生活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不顾客观实际的“假设”情境。“生活即学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创设情境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收到拓宽知识面、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设置的情境问题要有适度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将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与将要学习的新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的情境问题。过于简单的情境问题激不起学生求知的,无法形成认知上的冲突;难度太大的情境问题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探索的信心和热情。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既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努力探索才能解决。设置的情境问题要有拓展性,让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探究的目的、要求及条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延伸,激发新一轮的认知冲突,产生新的困惑,发现新的问题,实现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思维的可持续性发展。设置的情境问题要有良好的启发性。设置的问题应是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但又是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的。这样的问题富有启发性,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探究,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情境问题的具体创设应充分把握教育教学契机,相机而动。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前勾后连,通过类比猜想来创设学习情境。类比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分析知识间的联系,可以产生类比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的思维,收到良好效果。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以经常利用类比平面几何来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例如,在“正四面体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问题:“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各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那么在空间中有没有类似的命题呢?若有,你能给出证明吗?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改善和进步,为情境问题的创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从数学实验、信息技术中创设情境问题。在数学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如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引入中,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过顶点A翻折该纸片得到折痕AD,请同学们研究:如何来翻折纸片,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垂直?学生自已动手操作,能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并可以直观地“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样他们对定理的理解会比老师枯燥的讲解要深刻得多。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用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数学的探究实验,如在椭圆的教学中,可以用几何画板应用程序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已动手进行实验,体会图形中的几何关系。教师通过不断引导学生改变图形中的几何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真正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
三、结语
数学情境化问题设计能生动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基于情境之中的数学问题,从而逐步掌握数学的本质。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好的情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