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成因中职生前心理、行为理由原因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29692 浏览:1341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临近毕业,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行为会变得较易出现问题。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面对这样的状况,作者认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应该受到关注,教师应认清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指导。
关键词: 中职生 毕业前心理问题 行为问题
目前的中职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成为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毕业临近时,企业会到学校来进行员工的挑选和招聘。学校里面临即将就业的学生就处于期待、彷徨、喜悦、苦恼、烦躁、忧虑等各种情绪的环绕中,极易出现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但通常学校和家长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就业情况而忽视了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将以什么样的状态踏入社会,从而对他们今后发展之路造成影响。
在这样一段等待毕业的时期,学生们最常见的表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现就是:无心学习、纪律涣散、情绪波动大,抽烟、喝酒、打牌、通宵上网现象严重,更有如打架斗殴、敲诈勒索、酗酒闹事、破坏公物、男女关系非正常化等。这些现象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且极易相互感染。这种情况是学校、教师都不愿看到的,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有必要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便于相应地采取一些对策。

一、毕业前学生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

(一)对不确定的未来的焦虑和从众心理。

每个临近毕业的学生都很看重每次企业来学校招聘的机会,希望被好的企业选中,有一个好的起点。
随着毕业的临近,不同的企业陆续来到学校。学生的心就一次次地紧张,一次次地期待,一次次地焦虑,上不了几天课就会重复一次,躁动不安成了大家最普遍的心态。心绪的烦躁、忧虑,需要发泄,于是不良现象就出现了。但是这种不正确的发泄方式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在短暂的快乐过后学生们又陷入了对未来的害怕、担心中,陷入恶性循环。
每个处于这种时期的学生心理都会不同程度地失去平衡。由于性格的原因有的可能表现得强烈些,但“随大流”是人的普遍心态,有一个通过不正确的途径来发泄不安情绪的同学出现就会引起众多学生模仿。

(二)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不力。

1.对于学校来说,安排好学生的就业单位是重头戏,学校的大部分精力都会集中在这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对毕业生的教育往往公式化、简单化。
2.对于教师来说,总有一种认为反正学生都快要走了,不必要再像开始时管得那么严格的思想。这无疑给了学生一种暗示,即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讲,纪律不再那么重要,可以随意一些了。这会导致学生思想观念上的松懈,各种不良行为随之出现。

(三)人情关系淡化。

在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学生心中,学校不再是自己的第二个家,老师不再是值得尊敬的人。“母校情”、“师生情”越来越淡,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不是以留恋的心态来感觉毕业的离别,而是以终于摆脱了束缚的心理面对。这使学生逆反放纵,在行为上不顾形象、肆无忌惮,而且在无形中也容易造成毕业生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针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毕业前指导工作。

1.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指导课上要切实加强就业观念教育、纪律教育、法纪教育、公德教育、文明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学校也可通过开展各种专题报告会,如成功人士座谈会、优秀毕业生座谈会、面试技巧讲座等激励、指导学生。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或专题心理讲座来缓解学生的不平衡心理,以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
3.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板报、海报、标语等途径,号召广大毕业生文明离校,并鼓励先进、批评错误,以高尚、科学、健康、文明的主旋律引导校园舆论。

(二)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

1.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想学生表现良好,只有教师在思想上不放松才行。所以广大的教职工应用与平时一样的态度和要求对待准毕业生,万不可给学生一种“放羊”的感觉。
2.学校应针对毕业生的特殊情况,专门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校纪校规,加强监督管理,并落实具体措施。

(三)增强情感交流,丰富课余生活,营造温馨校园氛围。

1.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应加强对他们的关心,用关心换取信任,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爱校思想。
2.学校应针对毕业生的特点和需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学生、老师、学校之间的联系。
3.在校园服务上应落实到位,处处体现为学生着想的观念,让学生感到温暖,减轻学生们心理上的不适感。
总之,学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在毕业前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总体安排。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支部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求他们言行一致,增强自我控制力,树立好榜样,同时还要通过他们了解和掌握其他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章志光编著.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