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浅谈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题目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4756 浏览:114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阅读的概念: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想表达的信息。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之为构建过程(夫妇,1977);这一层面被称为结构层次(佛斯和黑格斯,1978)。在很多情况下,读者面临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不仅要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夫妇将此称之为利用过程,佛斯和黑格斯则称之为意图层次。很明显,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所涉及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要比第一个层次复杂很多。在多数情况下,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按照交际语言教学的观点,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作者在写作时知道他的读者群是什么人,他显然想让他的读者读懂他想表达的意思(现实原则,合作原则,格莱斯,1967)。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题材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文学艺术、工作生活、科学技术、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体育卫生和人权、政治等各个领域。体裁有记叙、传记、小说、传奇、小品、戏剧、诗歌、书信、日记、说明文等。话题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主要有两种途径:(1)“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单词等。(2)“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前者和图式理论(schema)是阅读中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应该说好的阅读策略是两种方式的结合,但往往充分利用前者,因为在阅读中,预测能力常是成功阅读者的特征。

三、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知识指语音、词汇、短语,句子结构、段落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阅读者的语言知识起了相当主要的作用。它是辨认视觉信号输入的基本手段。语言知识的缺乏和不足会影响和阻碍阅读技能的发挥。但仅仅传授了语言知识就认为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或将其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唯一内容,那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知识只解决了语言形式,只能让学生会听、说、读、写正确的句子,不能保证学生获得言语交际能力。如果学生只注重语言知识,那么他们所关心的仅是课文中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而对全文的理解则显得支离破碎,这样做难以培养阅读能力。反过来说,一篇文章语义中心的构建需要对语言形式的准确理解来支持,不注意语言形式或不学习语言知识也容易发生理解的偏差。所以我认为,阅读课中要同时体现泛读和精读教学。
首先,要把课文作为泛读教材来教,通过系统、严格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与基本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速度,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泛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能淡化或简单化,耐心准确地传授阅读方法是教师的职责。导语要简洁明确,设计问题要能抓住重点,讲解时要切忌内容繁多、语言拖沓。
其次,也要把阅读课文作为精读来教。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词汇、语法知识,培养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口、笔语能力都有赖于精读教学。教师要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提纲挈领地记忆有关内容和运用重点词语的能力,指导他们做课堂笔记,评价文章,使他们积累独立阅读的经验,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探讨

新教材的阅读量较大,话题广泛,课文的信息量和涉及的语言知识也较多。这种既要让学生读,又要适度讲解的课型,其操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阅读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下面是我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对阅读教学的几个阶段提出的一些看法:
1.阅读的准备阶段(preparation for reading)或阅读前的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
这一部分可视为新课的“导入”(introduction)。教师运用启发手段,如回答、讨论等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内容。阅读课同样应使用提问策略调动学生,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回答和讨论旨在激活学生永久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
生词的处理可以在导入新课之前,也可以在导入过程中带出生词。一般没有必要呈现全部生词,只需要呈现那些“对阅读理解形成重大障碍”的生词,因为学生很快会在课文的语境中判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并熟悉它们用法。况且,通过上下文的线索和词本身的构成线索确定词义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阅读中的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

在简短的第一次阅读以及检测和讨论其答案之后,学生已了解了全文的梗概。教师可使用快捷问题和适度的讲解、讨论来梳理全文的信息和语言。在此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全文的语义中心,注意部分和整体的联系,尽可能使用一些直观手段,如用黑板或投影显示归纳全文内容的图解、表格等,帮助学生构建较详细的语义图像,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师也可设置细节性问题或让学生填表等,让学生带任务进行第二次阅读,然后讨论、讲解。
讨论和讲解只涉及关键点和理解的阻塞点,而不应是逐词逐句式的。在讨论或解释新的语言现象时。可适当举例或对比,但是不可离开课文或中断学生的理解而进行操练和无意义的扩展练习。

3.阅读后的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

此阶段侧重于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文章的第二层次即意图层次的理解。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做一些语言形式的基本练习,如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词汇、短语、结构等。练习的选择和设置应注意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联系。然后教师可根据本阶段的目的选择下列口头和书面的活动形式:
(1)对课文内容和进一步归纳,以及对话题中心、写作意图、作者观点、态度等的讨论。
(2)对语篇结构的分析和讨论。如是线性结构,应注意该文的内容时空顺序、主要情节及其发展等;如是层次结构,则可引导学生寻找主题句、分主题句、用于支撑主题的事实等。
(3)围绕课文内容的言语交际活动。如摘自: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缩写、改写、续写课文或其中的一段。如复述课文,最好改变原作者的角色,以课文中不同角色的口气讲述,以便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语言。
总之,阅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任何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应就阅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就不同的材料分别进行侧重,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