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学生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大纲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9647 浏览:354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在农村初中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教学时,学生交流不起来,往往只有少数的几个优生发言,他们或者讲解习题的对与错,或者把习题的解答过程念一遍,对所涉及的内容,并没有更深地阐述;成绩不好的学生无从表达,甚至听不懂.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教会学生合作交流.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合作交流氛围,让学生“敢说”

曾经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一站起来就发抖,头脑一片空白,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磁性”课堂.合作学习的氛围有赖于教师用心营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保持微笑,让学生“敢说”.对教育而言,微笑是爱心的传递,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
在师生交流中,用亲切的话语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敢说”;在生生交流中,教师要以一个欣赏者的姿态来倾听和评价.课堂中,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教师的语言亲切、友好、和蔼,富有感染力,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在课堂上,当学生参与交流过于紧张时,我常会亲切地说:“都是自己人,不用紧张.”师生相视一笑,紧张气氛就消融了.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说”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备课时如果能充分考虑到“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是人类的本能”这一因素,吃透教材、驾驭课堂,定能创设一系列启迪学生思维火花、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在对于几何定义的教学中,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菱形》的教学时,教师出示教具——平行四边形木框,移动其中一边,使两邻边相等(如图),即定义菱形.
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手中的矩形薄纸剪成一个菱形?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趁机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之间主动合作交流.探究菱形的特征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假设型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已学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再作出证明.例如,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创设问题情境:梯形的中位线与梯形的哪些边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有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铺垫,于是联想、类比、猜测、推断出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然后再转化成三角形作出证明.
对于发散型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
例如,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
(1)在纸上画△ABC,点O以及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A″B″C″.
(2)过点O任画一条直线,画出△ABC关于此直线对称的△A′B′C′.再观察△A′B′C′与△A″B″C″,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可能隐藏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定义和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原点为O,点A的坐标是(3,2),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OPA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达成共识:应分类讨论,当点O、点A、点P分别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时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会说”

陶行知先生说:“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源泉.”这就是要学生每天都问,在问中求进.在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时,让学生明确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分组人数、交流时间、交流内容.让学生学会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习题的关键处、易错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意见分歧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学生间的交流、切磋,形成学他人之长,增长见识、能补己之短,消除个人的思维定式.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变“要我问、教我问”为“我要问、我会问、我善问”.
例如,在学习了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时,我设置问题给学生探究:如何在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后在问题的疑难处“矩形的一边在哪”经过合作交流,大部分学生会想到把问题分解为:当矩形的一边在直角边上时、当矩形的一边在斜边上时两种情况进行探究.然后还从特殊的结论猜想出一般性结论:过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中点C、D作第三边的垂线,垂足为E、F,则点C、D、E、F四点连线围成的四边形就是在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的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从而顺利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再如,组织学生做如下活动:

1.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

2.把这个角放在白纸上,描出∠AOB;

3.把这个硬纸片绕着点O旋转180°,并画出∠A′OB′;

4.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每个学生都能发现一个或几个以上结论.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且会问、善问.
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思维动态,抓住问题关键,及时点拨,指明方向,促使学生思维起连锁反应,使不同的方法和观点得到暴露,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问学生谁能提出问题呢?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A说: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因为四边形可以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所以它的内角和是360°;学生思维得到启发,学生B说会求五边形的内角和.学生C说会求六边形的内角和.学生D说会求n边形的内角和.因为n边形可分成(n-2)个三角形,所以它的内角和是(n-2)×180°.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充分表达,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合作交流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当分析法解决问题比较复杂时,可考虑用综合法解决问题.如问题:四点共圆的条件是什么?分析:任意两点共圆,任意三点不一定共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共圆,任意四点共圆吗?应分情况交流,问题较复杂.如果用综合法,提出如果四点共圆那有什么性质呢?学生就会通过动手度量发现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并给出证明.这时综合法解决问题相对简单.
合作交流中还要注意数学概念的多层次性和彼此之间的细小入微之处与日常表达的区别.例如,几何中经常用“上”“上方”来表达位置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词的含义区别不大,而在几何中,它们有很大的差异.如“点A在直线上”与“点A在直线的上方”是不一样的.又如:小明从南山山脚到山顶的速度是m千米/小时,从南山山顶到山脚的速度是n千米/小时,求小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初一60%的学生认为是(m+n)÷2(千米/小时),这是错误的.
(责任编辑黄桂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