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新课标新课标(2011版)背景下教师课堂角色深思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30263 浏览:1350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接受由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全过程“洗礼”,它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顺应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准确诠释、定位和实践“教师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

一、2011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能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4.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尽可能明确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对,以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5.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

比如,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错误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有的老师只做PPT,不敢写板书。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有的地区,特别农村地区,识字环境比不上城市,对识字写字的量反映比较强烈。本次修订具体目标有改动:控制识字写字的字量,提高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

二、教师课堂角色矫正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1.凸显“平等”,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主体性来体现,学生主体性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完成。由此可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的人格、课堂地位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也是平等的。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平等”为基点,重新建构起语文课堂的“教学场”,即体现一种的、互动的、共享的、双赢的精神对话的特质。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彻底改变师生之间认知与被认知、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2.显现“首席”,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要体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的角色转换就得在主导作用的框架下发生变化,即: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型”向“引导型”“研究型”转变,在课堂上创设自主探究,质疑解疑,互动学习的时空,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计划经济”走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

(二)设身处地地“换位”

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与能力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转变成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屏障。为此,教师必须“换位”思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脉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想学生所想定“目标”: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教师要“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学习情境,体会他们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预测他们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符他们实际。
2.疑学生所疑定“内容”: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以他们的认知想文本,明确他们的已知与未知,掌握他们的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即多想想: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讲什么,点什么,帮什么,使教学内容的更符合学生实情。
3.感学生所感定“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教法,即:我怎么讲能讲得清楚、透彻、到位;又要注重学法,即: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么思、怎么动才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好。以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即多想想:如果我就是学生,我喜欢怎样去解读教材、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完成练习,从而使教学方法的设计更趋向于学生兴趣。

(三)教师主导的“到位”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真正还给学生,就得正确把握教师的“导”,即:探寻导的有效时机,使“导”得适时、适度。
1.导在“疑难处”: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在筛选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过程。而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可能遭遇的困难理应锁定在备课的重点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有效的“导”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如,有的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的局限,往往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存在着较大的障碍,此时教师就得“导”,其目的是以教师之导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导在“模糊处”:文本内容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的东西学生能自主读懂,而隐性的东西,像文本的中心、作者的胸臆等等,往往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导”。例《清平乐·村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其中的“醉”字是词之精华所在,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抠”住一个“醉”字,进行生生间、师生间以及师生与文本间的深度对话,使学生对词的意境的体悟逐渐个性化、多元化、深刻化。这样的导能使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涵和意境,可谓导得恰到好处。
3.导在“卡壳处”: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偏差,有时甚至背离了文本原有的价值标准,这说明学生的感知“卡壳”了。此刻,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通过有效的“导”,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调整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他们沿着正确的途径,提升阅读能力。
三尺讲台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地方,是代表教师权威的“圣地”,是教师表演的舞台,神圣的讲台竖起了教师的权威,却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我们知道,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上角色的定位,应该拆掉“讲台”,设置学生自由表演的舞台,展示学习成果的“展台”,让每一位学生享受课堂生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