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实践活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6603 浏览:188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对数学的兴趣来自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教材组织得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才会宽松和谐。

1. 乐意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感受来理解和领悟,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深刻、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应极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要学的知识由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
例如:在《千克的认识》时,要让学生了解千克、克、公斤、斤四者的关系。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配有天平、案秤、杆秤、以及2分硬币一个、沙子1千克多、苹果4至6个、500克食盐两袋……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各组学生分别称出1个2分硬币约重1克,不同分量沙子的重量、苹果的重量……通过称沙子的重量,学生很快理解了1千克=1000克;通过称2袋(500克/袋)食盐的重量,学生直观地发现了斤、公斤、克、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1公斤=2斤)。这些知识的发现,是学生亲自动手比较轻松地发现的。这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得多。另外,学生在活动中还学到了一些生活知识,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教师还布置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称3至5件物品的重量,并填好有关表格,并比一比,看谁做得快、做得好。
“乐思方有思泉涌”,让学生自己动,在动中思考,思考后再动,这符合青年少年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特点,在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体验中获取新知识。在“有多重这个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迅速根据安排投入各项活动”,有“互相背一背,互相称一称”等活动环节。让学生感受同学的重量,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互相协作。

2. 乐意制作活动学具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认识是从动手开始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认识本身就是活动”。可见,动作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课堂自己动手操作,制作学具,并利用学具让他们自己动手拼一拼、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等等,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学到新知识。小学数学学具在小学数学改革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自制学具可以解决当前学校缺少教具、学具的矛盾。学生自制学具可以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如学习《时、分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拨钟面时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时、分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具的作用,通过采用事实说话,从而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它对于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创造精神及发现人才,造就人才具有极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材中可自制的学具有很多,让学生自制学具时,要力求简单实用。我们在实验初,便让学生用塑料胶片或硬纸片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各20个,还准备了统一规格的小棒100根,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践活动时灵活使用。如在刚讲完6的乘法口诀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教师让学生利用小棒充分发挥想象,摆出1个6是多少?2个呢?3个6……,有些学生用6根小棒拼出 、
、 等图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用小棒、三角形等简单的材料在拼拼、摆摆活动中引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的灵感,让数学教材内容和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乐意交流实践体会

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在课堂上,学生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化的数学教学更要求积极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课堂环境。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自主分组,充分建立多向的课堂交往形式,提出交流活动与要求,指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加强学生之间、同桌之间、组际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与沟通的研讨机会,让更多的人说说“我是这样想的”、“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对他有补充”……充分让每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能得以最佳发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审美情操,合作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如教学“角的认识”,从活动引入,通过“找角”——“感知角”——“认识角”的活动后,再组织学生开展“你能制作一个活动角吗?你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吗?”的活动。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618jyw.com
论,再大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通过小组、大组的交流,为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成果共享的局面。
在实践活动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集思广益,开拓思路,起到互补作用,引发创新性思维的产生,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例如在学完“平均分”知识时,教师出示一大束漂亮的花,学生面露喜色,教师问:“这儿有16朵漂亮的花,要分给同学们,每人2朵,你们说说看,可以分给几人?”顿时大家进入热烈的讨论中。有的用圈一圈的方法,每2个圈一圈,圈了8次,就可以分给8人;有的用圆片来分的,16个圆,先拿2个分一份,再拿2个分一份……这样分下去,一共分了8份,所以分给8人;有的用连线的方法,2朵花给一个人,2朵花给一个人……正好分给8人;有的用减法算,16-2=14、14-2=12、12-2=10……2-2=0,减了8次,正好减完,这样就可以分给8人;也有的用加法做,2+2+2+2+2+2+2+2=16,有8个2相加,可以分给8个人。更有的学生还能用乘法口诀来算,二八十六(还没有学习),这样也可以分给8人。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