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堂建构三个理由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9497 浏览:357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积极探索优质教学的策略,构建自主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我觉得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目标的达成应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重视兴趣培养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为了学生更主动、快乐地学习这门课奠定基础。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充分运用丰富的学科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每堂课从计算机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所蕴含的知识、技巧之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
2.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融合各种教学手段。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除了采用理论与上机结合的传统教法外,还可通过游戏激趣,如用游戏“爱劳动的好孩子”学习鼠标的运用,“搬运工”练习上下键的移动,“打地鼠”进行指法练习等,对学生的操作速度、运用能力进行测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3. 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评价,完善评价体系。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或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互评、以及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参与评价,学生也要参与评价,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通过比较客观、科学的评价,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及时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成功感和兴趣度。

二、重视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学宗旨。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堂的“有效性”。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它是一种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许多学习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实践操作来实现。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重视信息素养提高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收集与利用信息的道德观,使学生具有自觉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的能力。
中小学生的信息能力体现在中小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和应用,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练习,必须把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中小学生的信息学习要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视角观察和多方位探讨,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后并形成意识和自然需求在学习实践中表现,是信息素养形成的一种标志。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工具和助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应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二是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和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又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