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说明文让说明文“食人间烟火”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24022 浏览:1077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说明文比较简单——介绍克隆技术、仿生学和某种动物。他们在阅读的课外书的时候也偏重于故事性强的书而自然远离说明类的文章。这样,说明文的写作难度就很大。
那么,怎样才能教学生学会写说明文呢?
除了最基本的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事物的习性,运用说明方法,多角度介绍事物外,源于:论文封面www.618jyw.com
我觉得,对小学生来说,让说明文与自己的生活接轨,文章里多一些“人间烟火”,不仅会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动气笔来也容易得多。
怎样才能让说明文“食”“人间烟火”呢?我就以“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来习作为例来谈谈吧。

一、选材时从最熟悉的事物下手——有“人缘”

这次作文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写说明文,让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要求很宽泛。
指导时我就以河南为例。我们首先分析,河南有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的物产。大家从吃的说起:新郑大枣、灵宝苹果、中牟西瓜、河阴石榴,葡萄、樱桃、杏、板栗,道口烧鸡、黄河鲤鱼、淇县缠丝蛋、固始鸡、开封花生糕、中牟大蒜……真是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的郑州月季,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开封菊花,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洛阳牡丹;南阳玉雕、烙画,开封汴绣……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我们河南有这么多值得写的东西。这下子,学生有东西可写了,因为好多东西他们都吃过,见过,欣赏过。脑子稍微转一下圈,挑一种自己最喜欢,最有感觉的事物来写就行了。千万不能懒省事,哪种资料多就写哪种。因为,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写起来会不顺手,只能从资料到资料,写不出味道来。
解决了材料问题,接下来就各尽其能了,除按要求写出事物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外,再整合自己查到和问到的资料,介绍介绍物品的营养价值或用途。文章的骨架基本成型。

二、写出自己与物品之间独特的情感经历——沾“人气”

说明文要想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除介绍具体,占有的材料丰富外,还需要流露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出感情呢?写作的对象和写作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最容易融入感情的地方,当然要从这些地方入手。比如,家里的一件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或特产,一件来历独特的工艺品等,写出作者和它们独有的情感,就等于赋予了物品生命力,自然能在打动自己的同时打动读者。也就是说,这时你所说明的物品已经被赋予了你的感情,便和你一样,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粘上了“人气儿”。而听故事是每个读者的最爱。在作者营造的独特故事中了解物品的特点要比枯燥的说明有意思多了。写作者也会在讲故事中回味物品的特有魅力。
赵明辉这样写他和汴绣的结缘:一次,妈妈从开封回来,给我带了一把小扇子。我拿在手上不停地把玩着。仔细看,发现这小小的扇子竟如此与众不同。做工精细的扇柄,独具一格的造型,尤其是那一针一线编织成的扇面还是双面的,那白色底面上一朵傲放的红牡丹花,怎么看都是那样醒目,那样耀眼。问了妈妈,才知道这就是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五大名绣的开封汴绣作品。
这样一来,高高在上的汴绣就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你瞧,与生活接轨就这么容易。

三、顺应孩子的天性:吃、玩作为重点——重人情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小学阶段的说明文,不能像教材中的文章一样,重点讲写作对象的外形特点和生长习性,那样太专业,也就没了作文的味道。写作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天吃、爱玩,那么,介绍特产时就可以把怎么好吃,有哪些吃法以及怎么好玩,有哪些玩法写一写,既有趣味,又使文章多了“人间烟火”,从而亲切灵动。写起来有话可说,读起来有声有色有滋味。如花生,介绍完它的外形和营养价值后,再说说它的吃法:生着吃,熟着吃;新鲜时吃,晒干了吃;蒸着吃,煮着吃,炒着吃,炸着吃;醋泡了吃,和其他食材搭配着吃;花生糖,花生糕,花生饼;做成酱吃,炸成油吃……无论怎么吃,都别具风味,百吃不厌。读这样的文章,哪个人会不动心呢?如果在吃的过程中引发一段奇妙的故事,又会引起读者怎样的遐想和向往。
李远哲同学写道:山药有许多种吃法,我喜欢的就是这一种:每次奶奶熬米汤时,总是把山药随手放进汤里。不过在这之前,要把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噢!熬一小时左右,一碗香喷喷的“珍珠汤”完成了。山药和白米在灯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像刚被海浪冲出来的珍珠,一看就想大喝一口。太美味了!一粒粒松软的米,在口中嚼一嚼,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不过这汤的主角是山药。香香的,甜甜的,咬一下,咽下去,像是给牙齿按摩,给冰冷的身体加加热。多有意思呀!
在老师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生对这篇习作的态度改变了,由最初的“为难”“枯燥”“单调”变成了“跃跃欲试”“急于出手”,动起笔来也是洋洋洒洒,古今中外民俗故事随手拈来。一篇篇趣味横生的说明文就新鲜出炉了。
(作者单位:河南省襄城县丁营乡东杜中心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