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高效创建高效课堂,以新课导入做起大专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27234 浏览:1221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如何讲好数学课的“开场白”,怎样让每节课的新课引入更自然,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更能延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618jyw.com
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呢?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通过两个教学案例谈一谈自己如何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
教学案例一:学习《有理数的乘方》 的新课引入
《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乘方是继小学所学的加、减、乘、除后更高一级的运算,是初中代数的后期学习基础。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已有本节内容的预备知识(如边长为a的正方形面积记为a2,棱长为a的正方体体积记为a3等),这个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好奇、好动、好胜,有较强的表现。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由兴趣引起的无意注意在学习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备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营造一种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因此我这样创设情境:
先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折纸如山.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面,住着一个漂亮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有一天,白雪公主给小矮人们每人发了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长方形纸,让他们对折,再对折,再对折……一共对折30次,然后再测量折成的高度.小矮人们立刻开始折纸,可是其中一个小矮人思考片刻后说:“这样的操作我们不能完成,因为折成的高度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出许多.”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对折30次后纸有多高吗?是否真的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还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同桌合作,动手验证:用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并记录每次对折后纸的层数。
预计,学生能够类比a2,a3的记法,得到: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切实感受;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积极探索,寻求规律,感受新知;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体会“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了解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紧紧抓住初一学生“寻根就底”的心理,在新课结束时才告诉他们计算机演算的230果,让学生们带着“230到底有多大”,“对折30次后,纸到底有多高”的问题和我一起进行完本节课的学习。
创设象这样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既体现了体现课堂教学导入的消疑——置信作用,消除学生对新课、对学业的惧怕、怀疑心理,使学生对新课、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友好感。又体现了课堂教学导入的凝聚——指向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指向教师身上,指向到即将开始的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攻倍的教学效果。否则,教师教学再用力,教学信息也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学也就实现不了预期目标。
教学案例二:《因式分解》一节中“平方差公式”的教学
《平方差公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五章第五节的内容。因式分解是学习分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工具,而平方差公式则是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依据之一。通过中学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据此,我这样设计《平方差公式》的课堂导入:
首先以“动手探究”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活动内容:将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剪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请学生将余下的“a2-b2”部分合理剪裁为两部分,将它们拼成我们已学的特殊四边形,看它的面积还可以用哪些含有字母a、b的代数式表示?
我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以前后四人为活动小组,共同合作,完成剪纸拼图探究活动。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1.教师不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不断的启发、点拨,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2.通过“剪纸拼图”探索知识的活动,让枯燥的数学课堂活跃了起来。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3.学生在与课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能成功地拼出了矩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从而很自然地探究得到平方差公式a2-b2=(a+b)(a-b)。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小组间合作交流的成功与快乐,同时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象这样的案例,在我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如:
在七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用大家都熟悉的儿歌引入: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
n只青蛙n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一起学习完今天的新课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有兴趣吗?
又如,在学习枯燥、抽象的《三视图》一节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背诵苏轼的一首关于庐山的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引出“三视图”的定义。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交流,反思总结,我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如下感受:
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作交流的能力;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在设计新课引入时,把握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尽力挖掘其发生的现实背景,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