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我见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中专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24228 浏览:1078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精心组织活动,合理把握生成,改革教学评价,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 组织活动 教学评价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中的教育创新、教育变革花样翻新,教育概念层出不穷,各种名目的教育名词眼花缭乱,以往的“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上,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新课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的呢?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我通过演示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二、精心组织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教学“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其他四个数不同,为什么?”这样一道开放题时,我依次出示了以下几个极富思考性的问题及环节:(1)请每位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找出与众不同的数。(2)请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汇报。(3)5分钟后进行小组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最多的答案。通过自己汇报、听取他人的答案和理由,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从中受到启发,集思广益。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达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汇报时的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这样有步骤的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三、合理把握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数学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美丽的生成;反之,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缺乏生命活力的。生成应机智把握,即兴创造,让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绽放。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艺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只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有一个学生说出“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的信息时,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紧紧抓住这个生成性资源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生1:“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生2:“不,知识是射线,因为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生3:“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教师说:“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像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我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又适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

四、改革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我很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层评价——体现差异性;(2)平时与终结相结合——体现激励性;(3)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体现多元性。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步,调整教师的教学,并为家长提供孩子在校学习数学的情况的直观反馈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还应注意把平时观察、改革考试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总之,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让我们的评价成为学生乐学的强大助力。

五、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弥补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数学日记,可以写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记叙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经历,还可以畅谈他们的新发现,更主要的是反思学习方法。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上述是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有效教学的见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不断探索,让课堂精彩而有实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