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弊端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弊端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24408 浏览:109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地方高师院校是高师教育的主体,通过培养师资为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服务。但是现行的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却存在以下弊端: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规格整齐划一,缺乏层次感;培养口径过窄;缺少对教师专业理想的教育等。
关键词:地方高师 人才培养模式 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坚持独立设置、定向培养的“定向型”高等师范教育体制,对学生进行普通文化科目、专业科目、教育科目和教育实践的混合训练,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在定向封闭式的办学体制下,地方高师院校实行的是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简单混合相加的培养模式,即根据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设置相应专业,学生毕业后进行对口就业,在中小学从事相应学科的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师教育体系开放化、学科发展综合化以及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很多的调整。但是由于长期受“定向型”高等师范教育体制的影响,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存在自身的弊端,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一直以来,地方高师院校基本采用封闭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单一性与排他性,形成了地方高师院校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单一形式的供求关系。地域上的差异性与不均衡性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而在封闭定向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下,严重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使其对师资的培养与基础教育脱节,不能敏锐地反映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教师”只能适应部分地区基础教育的需要,很多“教师”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造成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可见,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形成了教师来源多样化的竞争格局,对地方高师院校来说是极大的挑战。随着相对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提高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才能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阵地。

二、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是地方高师院校的基本职责。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学习化社会,在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地方高师院校究竟培养什么规格的人,这就涉及人才培养理念的问题。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已不适应新时代对人才需求层次多样化,素质综合化的要求,必须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观,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和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人才培养规格整齐划一,缺乏层次

在封闭定向式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如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目录、教学计划,统一分配等。在这种办学体制下,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属重点师范院校与地方高师院校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相同的学科专业目标等,甚至专科层次培养目标、专业目录等几乎也和本科接近。由此可见,不同等级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缺乏明确分工。在高师院校培养规格整齐划一、无层次划分的情况下,一方面造成我国高师院校培养的“准教师”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同类型和同层次的人才过剩,而社会所需要的其他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结构严重失调;另一方面,则是“千人一面”,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和个性,不能适应由于地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和多规格,难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具有不同水平的层次结构,比如在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城乡之间,甚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基础教育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这种状况的客观存在对教师素养的需求也有一个层次结构问题,这必然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提出多样化的要求。在某些发达省市对教师需求在学历和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显然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师培养模式是难以满足基础教育对高层次师资要求的。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的需要。

四、培养口径过窄

地方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与基础教育相对应的学科为依据的,实行专才培养模式,如中学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地方高师院校就相应设置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专业。且各专业基本上是系科各自为政,彼此相对独立,知识分割过细,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专业之间隔行如隔山,此种专业设置方式导致人才培养的口径过窄,高师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从小学至高中都要求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而我国目前高师院校的专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对新型师资的需求。口径过窄的专业教育不利于受教育者以后的职业迁徙或工作方向的转移,也会大大增加其就业后培训的难度和成本。

五、缺少对教师专业理想的教育

在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多强调的是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较少关注“准教师”对教师专业理想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理想、职业价值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很少涉及。在新教师选拔的时候,许多中小学校考察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素质,很少考察“准教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现代教师来说,其知识和能力已经不是突出的问题,职业道德素养则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爱心、责任心、进取心、职业态度等。
专业理想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人对从事的专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它主要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情意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对在校高师生要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包括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等等。专业情意包括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与专业精神。教师专业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教育事业、学生与教师集体三个方面。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认同与承诺之后,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敬业、主动负责、热情服务、专心研究的精神。由于缺少对在校高师生职业理想、职业价值感的教育,使得很多人在踏上教师岗位之后,缺少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教师职业仅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被作为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存在的弊端,针对弊端加以改进,才可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金国峰.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兰州学刊,2004(3).
顾明远.师范院校的出路何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3]段金章.论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江苏高教,2003(2).
[4]张作岭,孙阳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苏高教,2008(1).
[5]吴治国.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发展定位初探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责编 张翼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