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史例说文明史观视野下中学历史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6464 浏览:203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所谓文明史观,就是用文明的态度去观照历史,把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成是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的一种历史观。文明史观研究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和变化,所以属宏观的历史观。
当前,文明史观已日益受到重视并进入历史课程改革。
【课例1】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的教学片段
一次,在讲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框内容时,某教师引入教材第31页的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一段材料: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师:请问材料中提到的“洋货”是如何“涌入”中国的?
生1: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种种政治、经济特权。
师:那么,不平等条约又是如何产生的?
生2:列强的侵华战争所致。
最后,师生一致得出结论:我们要反抗列强的侵略。
结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设计却有问题:没有抓住“洋货”如何“涌入”中国的这一要害,即没有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深入理解那段历史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如果我们在第一问中加入以下几个问题,设计就合理得多。
*西方列强是使用什么方式生产这些“洋货”的?(机器生产)
*“洋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商品?(工业产品)
*与中国传统手工业品相比,“洋货”具有什么优势?(物美价廉)
*“洋货”为什么会向中国“涌入”?(“洋货”价廉物美、技术先进的优势,注定了它比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涌入”中国市场是迟早的事)
*若想改变“洋货”向中国“涌入”这种现象,根本途径是什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质量)
通过设计以上层层深入的系列问题,教学时既能抓住相关知识的内涵,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又能挖掘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推动学生的探究逐步深入。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行云流水的问题链中自然形成,不留一丝一毫的人为痕迹。上述系列问题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遇的历史关头,作出正确选择是何等的重要;中国近代之所以不断遭遇失败,就在于当时的统治者面对世界发展的潮流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同样是问题设计片段,为什么二者最后达成的效果会相去甚远?笔者认为,其中不仅涉及设问的技巧,更涉及认识观问题。只有从独特的认识视角——文明史观出发,才能高屋建瓴、统领全局,切中事物的本质与要害。
【课例2】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专题小结复习片段
教师和学生先共同完成了以下表格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了总结:表格反映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最终成为人类思想瑰库之一。我们今天学习这些内容,目的是吸收其精华,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笔者认为,在本课例中,教师对基本知识的落实非常到位,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就显得有些偏差。如果填完表格后,教师总结时加上以下内容,教学效果会明显上一个台阶。
古典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人文主义将这三个阶段连接为一个整体的,人文主义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与内涵又是有差别的。
具体地说,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启蒙运动则让人文主义登上了高峰。人文主义本质上要解决的是“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也就是说,古希腊先哲们的精神觉醒解决的是“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文艺复兴回答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的问题;宗教改革回应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的问题;启蒙运动解决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的问题。
“人应该如何生活”,是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教师的讲解只有涉及这一层面,才会使学生真正明白历代先哲孜孜以求的人文主义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核,我们应传承人文主义的合理内核。至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水到渠成。
本课例教学之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上存在缺陷,与教者认识问题的视角偏差,即没有从文明史观看问题不无关系。如果不能从文明史观角度宏观地把握这部分教学内容,又怎么能要求学生既看到“树木”,又看到“森林”,全面达成学习要求?!
【课例3】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小结片段
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了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的秦国和古希腊雅典相比,政治制度有哪些区别?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古罗马的法律相比,哪个对后世更具有价值?(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3:古代中国的秦国实行的是专制制度,古代希腊雅典实行的是制度。
生4:当然是古罗马的法律对后世的价值更大。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是为皇帝服务的,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对!中国实行君主专制,人治色彩浓;西方实行制度,法制观念强些。古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中国的法律是皇权的体现,并不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法律。因此,对后世来说,古代中国的法律的价值不如古罗马的法律。
在本课例中,教师引入了比较中西古代政治文明这一有价值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这样的问题设计,虽然能体现不同文明的发展特点,但也非常容易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的认识变得机械和狭隘。在本课例中,教师最后的小结更是强化了机械、狭隘的思维倾向,极易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在政治制度上的差别就在于专制和的不同,不免会带上“厚西薄中”的不良情绪。如此教学,显然不能达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中政治文明史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时代政治的多元性和不同国家政治发展的多样性,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两千多年前,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民众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东西方的古代先民们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明,不论这种政治文明存在着怎样的不足,它们都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都在探索、解决与人类生存、发展攸关的共同问题,所以都是人类社会的共有财富,其经验和教训都应为后人合理吸取和借鉴。生活在现代化、全球化今天的我们,绝不能轻视先辈的创造和贡献,应该学会尊重各种文明,具备不自傲、不自卑、不盲从的积极进取和包容的精神。
本课例教学之所以存在不足,在于教师的文明史观存在问题。如果教师对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没有辩证地追溯历史和看待现代文明的传承、演变,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就不能持客观、公允的态度,就无法使学生形成对不同文明发展的正确理解和包容心态。
要让文明史观真正进入中学历史课堂,就要先让文明史观融入教师的认识论之中。因此,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文明史观的认识是当务之急。应清楚地认识到,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不是我们单纯的主观之需,而是时展催生的客观所为,文明史观理应进入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因此,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让教学思维与文明史观的内涵、外延相契合。加强专业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则是教师加强文明史观建设的必经之路。另外,关于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比较,是史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热点话题,参考材料很多,教师在教学前应认真查阅,先一步建立和健全文明史观,继而才可能培养学生的文明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史观。总之,构建文明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贴合中学历史教学课改的趋势,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