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浅探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19250 浏览:843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所以,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打造真正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从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作用,体验语文的魅力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联系生活,体会语文有用

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历来被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引用生活实例,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语文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如在教《吆喝》一文时,我有意识引导学生把文本与自己家乡有关吆喝的口头文化相联系:先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文中的叫卖声,再让其余学生表演自己所熟悉的家乡的吆喝,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各种闲置不用的玩具摆在课桌上,在教室里举办“小小市场”,由学生为自己的小摊起名,为自己的货物设计一则吆喝广告并学习社会上的“百问不厌”、“诚实经营”的生意经……这个“小小市场”集多种知识于一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活动中得到激发,既巩固原有的语文知识,又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还有效地培养了语文的应用知识。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能增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二、参与生活,感受语文有趣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语文课堂,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教材资源就有多丰富。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还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使教材内涵更加丰富。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立“生活语文园地”,让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生活语文采集本”。内容主要包括:情景描述;生活语文内容;采集人姓名和日期。要求学生所采集的语文现象必须是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的,内容要立足于文本。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在课前让学生对本地的某座桥做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桥名的由来;所处位置;建桥的时间;桥的外形、用料、结构特点;桥的传说或故事;调查后的感想,同时要求学生将调查的结果在“生活语文园地”中展示,供其他同学阅览。上课时,我把学校附近的石拱桥和吊桥的相关知识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把所调查的内容在课堂中充分展示出来。活动中学生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对课文知识产生兴趣。于是我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当场写一篇题为《我家乡的?摇?摇?摇 ?摇桥》的作文。在学生写完后,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我及时点评,再让学生对照课文学习,进行比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专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原来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生一旦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必然会主动参与学习,“生活语文园地”反映出学生用语文的理性方式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等真实现象,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三、观察生活,享受语文之美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因生活而多彩。罗丹说:“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拓展语文,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素材,感受到生活之美、语文之美。如我在教学《桥之美》时,课前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生活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桥;看看有多少种类型;每座桥周围的环境怎样;桥与周围的布局有何美点;给自己留下哪些印象,等等。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背诵有关桥的诗句、谚语、俗语,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桥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桥与周围的关系,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试着以画家的眼光看看这些桥有哪些美点。学生看着各式各样的桥的图片后,纷纷举手发表见解。有的说:这座小木桥周围有山有水,还有袅袅的炊烟,让他想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和自己家乡的小桥,有家的温馨的感觉;有的说:那座石拱桥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中,周围有很多的柳树,让他想起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名句,有淡淡的伤感;还有的说:见到这座吊桥,童年在桥上嬉戏的美好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接着重点学习文中四幅桥之画面,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不论什么桥都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同时从中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懂得如何用“美”的眼睛观察生活,用“美”的心灵感受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语文的眼光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和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再现生活,感悟语文的真谛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语文学习中。例如,我执教《背影》时,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赞美父亲的文章,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并作简明点评,可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在朗读课文后提问:“你上学时,家人送过你吗?”“送过!”我接着问:“在家人和你一起走在上学的路上时,给你留下的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顿时,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小时候爸爸背着我上幼儿园时,我趴在他的背上,觉得爸爸的背很宽、很平,舒服极了。每当爸爸要放下我时,我总是不肯下来。”有学生说:“我上一年级时的那个冬天,妈妈每次送我上学,总是紧紧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暖烘烘的,至今,我的手上还能感到有妈妈的余温呢。”还有学生说:“我每个星期天返校,爷爷奶奶总是帮我提着行李,从家门口送我到村头,一直恋恋不舍地目送我离开。”课堂上呈现出与前一课堂截然不同的热烈气氛。通过追问,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产生“温暖、感动、辛酸……”等感受,内心中爱的情愫被唤起了。
总之,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来源于生活,并在更高层次上服务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语文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从而不断体验到语文的魅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价值和活力的课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