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读懂读懂学生,推动课堂有效教学资料网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9798 浏览:363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读懂学生是做到因材施教、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读懂学生要读懂教材,开展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要读懂学生的答问,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读懂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要读懂学生的情感态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 通过读懂教材,开展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当我们站在教与学的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审视时,就会感到,用“三言两语”去“教”学生,要不了三五分钟就可以教完。但如果我们细细地去体会教材,就绝非这么简单。教师不是要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一知识转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读懂教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从而了解学生每个阶段已达到的认知水平和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安排学习材料、设计学习活动,才能开展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
2. 通过读懂学生的答问,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答问进行追问,从而显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如何得知学生的思维过程呢?这就需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答问做出分析。
例如:在教学小学职称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数学《可能性的大小》时,首先,我出示“1”号箱子,里面有红球与黄球,我问:“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一些?”有学生回答:“可能是红球。”有学生回答:“可能是黄球。”还有学生回答:“不知道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因为不知道红球和黄球各自的数量是多少。”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感知:摸到某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跟它的数量有关。我给予学生肯定并对这一结论进行小结,给出箱子里红球与黄球的个数分别是2个与1个,再问学生:“这时,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学生回答:“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黄球的可能性小一些。”从学生的回答,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摸到某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小与它的个数有关。通过分析学生的答问,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3. 通过读懂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练习中,学生往往被动地完成练习任务,而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通过学生在练习中反馈的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展开反思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清楚地了解自己前期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出示16×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中间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把16分成8和8,8×3=24,24+24=48;(2)用加法进行计算,16+16=32,32+16=48;(3)把16看成10和6,10×3=30,6×3=18,30+18=48。通过学生的练习,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如何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计算练习:28×3、25×7,让学生计算并简单地写出思考过程。从这两道练习中,我可以了解到:学生在选择方法的时候,会发现如果用第一种方法计算,显然两题都是行不通的;如果用第二种方法计算28×3还行,可计算25×7就比较困难了。于是,我再次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反思以上三种计算方法:为什么前两种方法都比较困难?并在反思中比较、择优,真正认识各种方法的特点,并领悟到第三种方法有着更普遍、更广泛的应用,于是主动优化数学知识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4. 通过读懂学生情感态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通过读懂学生的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例如:在教学《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我出示题目及情景图:“一本书的价钱是3元,20元能买多少本书?”让学生尝试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甲同学的解法比较特殊,是用连减的方法20-3-3-3-3-3-3=2得出20元能买6本;而乙同学想到的是一般解法:用除法计算,并对甲同学的解法未能完全理解。这时,我没有急于用“对”或“错”来对甲同学的解答加以肯定或者否定,而是采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赞扬了他敢于尝试的做法,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再通过启发引导,使他梳理调整自己的思维,让他充满信心地说出自己的算理,进而再根据他的思维过程,引导他写出除法算式。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