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追求数学课堂小组活动本质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21341 浏览:951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组活动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但事实上,在很多一线老师的课堂上,小组活动形式化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小组活动的形式化走向本质化,是小组活动这一课堂活动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体现课堂高效率的关键之一。
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为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猜想,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当四人小组开始活动时,四个孩子每人从材料袋里拿出了一个三角形,自顾自的开始研究,或量或折或撕,然后每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差不多5分钟后,教师组织大家一起交流。
思考:本质化的小组活动需要和谐的合作分工,轮到有操作探索的活动时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我们第一时间想到要组织小组活动,的确这样的环节也非常适合小组活动,轻松的音乐一放,小组内各成员便纷纷动起手来,教师在小组间巡视,席间不时传来交流的声音,在我们印象中小组活动就是这样的。但如果就小组活动合作的本质追问一下自己,就会发现这次活动中基本没能“让学生体会到同伴合作的快乐”,因为同伴间除了坐在一起从同一个材料袋中拿三角形研究外没有真正合作过。
同一个小组活动要有统一的小组活动目标和不同的分工要求。今天研究的是“三角形内角和是否是180°”这一问题,在活动之前,小组成员应当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交流,迅速统一一下本组小组活动打算从什么方面研究,怎么去研究,这就是小组活动目标。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分工,比如当确定要用量的方法后,就要一起确定选用那些三角形,由谁动手量,谁在旁边监督量的对错,谁负责记录和计算,谁负责汇报等等。如果确定要用折角的方法,就要确定好准备折那些三角形,谁来折,谁上去演示等等。小组成员中有的量,有的算,有的说,各自分好工,这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这样汇报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得出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大家才能真正体会出小组合作的乐趣。
如:“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这一课,老师要求大家先课前预习,上课一开始,老师便组织大家交流课前预习所得,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交流:1、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2、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用什么办法来验算?于是每个小组都聚在一起,在组长的安排下一个个发言,每人说了一遍自己在课前预习所记录的字句,便各自回位,等待下一个环节。
思考:本质化的小组活动需要适当的能力铺垫仔细想一想,孩子们一年级开始我们便在课堂上组织他们进行小组活动,但在具体指导如何进行活动时,似乎也没用多少心,因为大家都感觉这小组活动孩子一学就会,只要老师在班上先指定一个小组模仿一下,再说明解释一下,大家就都能像模象样的开展小组活动。当我们穿梭于热热闹闹的各小组之间时,事实上也很少真正去考虑过他们是不是真的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不是能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我们基本上都被表面上的热闹参与麻痹了。
本质化的小组活动对孩子们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应当彼此尊重、友好,应当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同时能提出自己的质疑,他们可能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加深对科学概念或原理的理解等等。再现一下理想的镜头二中的小组活动:小组长先指定一生回答,旁边的三人应当认真听好,在与自己说的不同的地方做上记号,当第一个孩子说完后,大家要对他的发言作出评价,统一共同认定的内容,接下来到不一定一个个轮着说了,想说的可以举手,在组长的安排下,或补充,或提问,共同完善刚才的统一认知,达到小组内最满意的汇报内容为止。我想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小组活动,所以,我们在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活动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倾听、质疑、组织、反思等能力有所了解,并在平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一开始可以先从同桌活动做起,在平时的随堂课上逐步培养,日积月累,孩子们这方面的能力自然就强了起来,也就慢慢形成了认真倾听、善于质疑、积极反思等良好的数学习惯,有了这些数学能力的铺垫,我们的小组活动才会更精彩。
镜头三:
“认识面积”这一课中,教师组织大家小组活动,利用不同的材料比较出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师课前为孩子们准备了多种不同的材料,有格子纸、直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剪刀等,大家热火朝天的干开了。汇报时,教师请了几个小组上台来,每组都汇报了相似的内容,所以也并不能显示出各组的特色,而且每组汇报的内容大多都是表面化的,有的还不够严密。
思考:本质化的小组活动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这样的小组活动,可能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算是好的了,尤其是当个小组都能回答的差不多时,应该说小组活动已经体现了成效,基本达到了组织小组活动的初衷。但这并不包括小组汇报这一环节,其实小组汇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教师指定的小组回答的内容大致都差不多,那么组织交流所起的作用就很小,大家基本没能在全班反馈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什么。
用一些小小的智慧,我们就可以把这一环节处理的非常得体。那就要从准备材料说起,当课前在为每个小组分配材料时,不必要求每组拥有很多,拥有的一样多,材料给的多学生就会觉得乱,无从选择,浪费了时间不说,探究出的每一种办法也不深刻。倒不如重点给一些,每组都有些不一样,大家在有限的材料中马上选定,容易做深刻的研究。学生活动的时候,教师当然不是看热闹的闲人,每巡视一个组,都用心看看他们用哪些材料做研究,比如看到一个小组用尺量,那就引导他们思考,要量什么?量几条边?为什么?如果看到一个小组用小纸片再要比较的图形上摆,就要引导他们思考:用小正方形在这个图形上摆,一定要摆满么?可以少摆些吗?怎么摆?为什么?如果看到有的小组用格子纸铺在图形上数格子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怎么数很快就能算出来?有了这些有目的的指导和点拨,相信孩子们在活动反馈是一定会有所侧重的汇报,其他小组在聆听了这些有所侧重并相对比较深刻的研究成果后,一定会收获更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