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洋溢如何让数学课堂洋溢生活气息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31703 浏览:1456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倍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想方设法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信息,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让数学课堂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息。

一、挖掘生活资源,诱发学习

新的课标理念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整合和重组,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课始,我拿出同样大小的a、b两个盒子,用左手托着a盒,用右手托着b盒。学生不知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向我投来疑惑的目光。
师:这两个盒子一样大小,你知道哪个重吗?
生1:因为这两个盒子一样大小,所以我认为它们一样重。
生2:我发现老师左手托着a盒比右手低,我认为a盒重。
生3:a盒不一定重吧,仅用眼睛看真的难以分辨的。用手掂一掂,就能知道。
师:用手掂一掂,是其中的一种办法,你还能想起其他的办法吗?
生4:用磅秤称一下呀!
师:是呀,把物品称量一下,就能知道谁重谁轻了。谁重谁轻需要用重量单位来表示,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千克的认识。
……
这样就把枯燥的内容赋以“生命”,让课堂富有朝气与活力。

二、激活生活经验,借助“原型”理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我们要熟悉学生的生活背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寻觅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对“相向(相对),相遇”这两个概念有点模糊,我就先抛砖引玉:“今天上午我上楼时遇见张敏同学下楼,这就是相向。”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纷纷说出“我出教室门遇见王辉进门”、“放学时,我都走了一小半路了,我爸爸才来接我”……我见时机已成熟,于是安排活动:让同桌表演应用题中相遇的情节,并编制应用题……接着又提出“刚才是两个人在协同表演,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于是又出现个人拍手的表演,把“欢迎”的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经过一番演练,学生对“相向(相对),相遇”的理解显然已经实实在在、清清楚楚。

三、创设生活情境,自主建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所以,数学课堂就要还原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真实”再现,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
例如,在教学“285+98=?”时,“凑整、取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爸爸到供销大厦购买一部手机用285元,买一件衣服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买衣服用的是100元,那还要找回2元,这是借助“付整找零”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了算式“285+100-2”。这样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了现实的问题,实现了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

四、回归生活空间,自觉参与拓展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习数学的归宿。
例如,教学“立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我精心设计了一份作业:学校要建一个游泳池,它长25米,宽20米,高2.4米。

1.它占地多少平方米?

2.挖完这个游泳池需要挖土多少立方米?

3.一辆汽车的载重是5方,这辆汽车需要运多少次才能把所挖的土运走?

4.给游泳池贴瓷砖,贴瓷砖的面积是多少?

5.现在池内的水离游泳池上口是0.3米,池内存水多少方?

6.如果每立方水重1吨,池内水重多少吨?

7.小高准备参加50米自由泳的比赛,先做准备活动,他沿游泳池跑了一圈,他至少跑了多少米?
8.小高参加了50米自由泳的比赛,成绩是15秒,他参加比赛时的速度是多少?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总之,要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才能让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与生活的灵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