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法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法浅论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34256 浏览:1578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新的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学模式的革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法
新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必须随之改变。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必须强化教学反思,顺应新课程的理念,创新小学数学教法。

一、顺应课程改革,转变教学理念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对此,新课程对教材内容的选取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用后者学生仅仅知道学的内容是什么;而用前者,学生不仅仅知道学的内容,还知道为什么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标准》在数学课程内容设计与呈现上提出了新的理念,《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且还进一步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有意义”就是指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丰富多彩的,当然是有意义的、有趣的,也是学生乐于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富有挑战性”是指课程内容应该有一此适当的难度,需要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才能解决.因为没有思考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的迁移。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万马齐喑的情境是窒息学生智慧的一氧化碳。六、七岁的儿童只能连续注意15分钟左右的时间,是他们的无摘自: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容易被—些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所吸引。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类情境,以便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其学习兴趣,诱导其自学参与。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位数(进位中)》时,笔者设计了两种情境:—是故事情境,二是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获得感觉上的快乐。比如上课开始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天,动脑筋爷爷(贴画像)来我们班听课,老爷爷最喜欢热爱学习的小朋友,你们能做到上课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吗?”在课堂练习时我又讲:“动脑筋爷爷觉得我班小朋友很聪明,他想考考大家(从老爷爷口袋里抽出两题:①3□+□=42,②自编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题目)。”课末,我又接着讲:“大家学得真好,动脑筋爷爷很高兴,夸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看老爷爷怎么了?(变换嘴形)老爷爷笑了。”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这节课。问题情境是教师故意暴露教学的难点,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交流,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引发探究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参与,体验数学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讲授数学知识,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重复演练枯燥的数字之间的相互转换,学生苦不堪言,索然无味。新的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中进行“数学建模”,从而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情商”与“智商”和谐统一,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课程是知识”向“课程是体验”的转变。例如,我在教学生“行程问题”一节时,由于本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历届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其根本原因是学生难以将“相遇、相对、相向、速度”等数字概念内化到心中,对此我便设计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玩具车,将此在课桌上玩耍,甚至可以在教室的地面上,两人一组地进行玩具车的相向运动、相背运动、相遇情况等练习。尽管课堂秩序显得乱糟糟,但学生们快乐的脸色告诉我:路程、时间、速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种快乐的音符,随着音符的跳动,数学素养的生成和知识的构建已进入学生心中!这种在数学活动中得到的体验,使学生获而有乐,获而轻松,获而深刻!

四、引导学生思考,开展自主学习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联系。在自主学习中,更多的是靠孩子的觉悟和反思,当一个人只有觉醒了,才能真正的自主。而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如在《乘法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提出“你会把全班50个小朋友手指都加起来吗?这个算式该怎么列?”当看到学生在用加法算式而不是用想象的思维方式思考时,教师用语言“暗示”:“你能不能想一个简单的方法表示?”;又如在《倒数》教学中,教师提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那假分数的倒数就是……”学生在清楚又响亮地回答“真分数”时,教师则通过“一声不吭”来提示学生的“反思”。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教态以及各种手段的使用,包括一些师生的互动(如提问、小组活动等)都应该让学生“觉醒”和“反思”。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熊川武.学习策略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
[3]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