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科研基于科研平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28331 浏览:1246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功能的基础上,对如何依托科研平台,通过导师组联合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已的思考。我们的研究表明:基于科研平台,是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导师组联合指导研究生,有利于开拓视野、教学相长,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平台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为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创新是关键,人力资源是核心,教育教学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的极其重要结合点,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实现“中国梦”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重任。因而,在研究生教育中,探索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不仅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为了有效地利用高校的科研人力资源,最近几年来,在各类高等学校都建立了一些有水平、有特色的科研平台。科研平台是一整套包涵科研团队协作分工,设备(资金)等硬件条件的合理利用,管理水平、激励机制、交流平台相协调的支撑科研的系统。对提升科研创新水平与能力、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源于实践,杨叔子院士认为:“如果‘教’讲的是知识,‘研’讲的是思考,那么实践是最根本的东西,教和研是绝对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显然,基于科研平台的基本功能,科研平台必定是学生实现“教”和“研”实践的基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使研究生获得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机会,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我们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不断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科研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思想,研究新技术或者发明新产品的能力。科学技术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与工程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发展历程,本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的进程。历史的发展证明,尤其是中华民族近代史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没有科学技的强大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强盛;没有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将失去国家长久生存下去的动力。因此,全体国民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需求和时代主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基于科研项目使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表明,研究生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1980年有80个重大科研课题,其中博士生承担了36个,硕士生承担了22个。中国科技大学张淑林教授最近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文章《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积极倡导在体制、机制上营造重大科技项目牵引的研究生创新氛围,努力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科研平台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功能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本意有更新、创造、改变等三层基本含义。科研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科学研究、工程研发是创新的手段,创新则是科学研究、工程研发的归宿,二者都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综合体现。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核心功能。为实现教学功能,各高校既有有传统的较完备的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的支撑教学的组织形式,又有以课程(课程群)为结点的教学团队。但是,目前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在高校则尚未真正形成,最近几年构建的各类科研平台是高校实现科研功能组织形式的一种有益探索。经过我们的调查分析显示,基于各自高校的自身特点与区域特点,建立符合科研管理要求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对实现高校的科研功能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也是势在必行的。调查分析显示,高水平科研平台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有效的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条件完备性

目前建立的各类科研平台,都基本是各个高校倾力打造的高水平实验室或研究中心。通常集中了先进、完善的研究实验设备,也相对有一套规范的科研管理体系。因而,科研平台的实验室硬件设施为研究生的科研探索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研究工具,为研究生完成科学研究的提供了重要物力的保证。在这个有益的研究平台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得到了保证,各类仪器的交互使用,不仅实现了硬件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多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学术团队层次性

科研平台水平高的核心标志不是仪器设备的先进与完善,而是人才队伍的研究能力、规范运行的管理水平。显然,重中之重的标志就是有一支思想品德好、学术水平高、研究特色明显的科研团队。每一个有生命力的科研平台,在其建设过程中,都通过团队带头人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培养和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研究人才。这些研究人才熟知各自研究领域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洞悉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动态,尤其是有各自的研究特色与思维个性。因而,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研究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浓郁的学术氛围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必定更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必定更有利于激发自已的科研创新意识。

3.人才成长的激励性

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构成了科研平台的日常生活,承担各类别、多学科的科研项目和以及不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更是科研平台的基本任务。在项目负责人的组织协调下,在导师的指导下,身处其中的研究生不仅有多个机会、而且有多种形式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项目的研发工作,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必然一方面促使学生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对待自己担负的研究工作,从而有利于在科技实践中养成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起点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身处科研平台的研究生,在不断的、高质量的科技成果的产出过程中,实际上不断受到了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评价和激励。更难能可贵的是:基于我们的调查显示,尽管研究生在科研平台中受到压力,然而,导师、同伴们的科技成果产出对他们更容易形成正向激励,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研究潜能。

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1.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人为本”已成为时代的精神主题,个人的价值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个人都在为自我价值的有了更多的追求。成功的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关怀的统一。同时,在学习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就成为教育的主题和目标。因而,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自觉适应时代的要求,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从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传授者和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和引导者。从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成果到国内外教育教学的实践成果都初步显示: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改变,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不仅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的不断提升。
显然,基于科研平台,更容易形成“合作学习”的环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道德等诸方面都彼此促进,相互提高。
让研究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是形成“合作学习”的必由之路。这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学习目的性更为明确,学习效率更高,专业兴趣更浓厚;而且伴随着不断取得的科研进展,赋予他们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使他们更加有了探索新领域的信心和动力;最终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导师通过与许多不同研究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也能从学生那里学习到他尚不熟悉的东西;通过解决学生提出的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深化他原有但还不甚清晰的东西;导师通过性的学习交流、问题的解决,获得科研灵感与新思路。

2.学术交流,拓宽学生学术视野

一个实际运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中,通常会根据各自学科的优势、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几个研究方向有差异、但相互之间又形成有机联系的科研团队。例如:物理学、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生物物理与遥感遥测等学科之间,就比较容易共享一个科研平台,在共享的科研平台中,也更容易促进各自学科的发展。
一个生机勃勃的科研平台,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协同创新平台,一定是学术交流丰富的讲台。在这个讲台上,既有各个科研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研究生所呈现的进展学术报告;也有到本科研平台来进行学术交流的国内外上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作的精彩前沿报告。在多姿多彩的学术报告中,研究生能从科研思路、科研技能、科研知识中受益匪浅;能通过与国内外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中,学习领略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启发和培养,通过科学家的学术报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科学研究前沿的最佳捷径。

3.教学相长,实施导师组指导模式

研究生受培养的过程,最主要是依靠教师知识的传授、科研活动的引领、学术问题的交流探讨等,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执行者和第一责任人。因此,导师的人格魅力(包括:道德素质、创新意识、治学态度、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学技能和指导方式等)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首先,导师的道德素养和治学态度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基础保证。导师是学生前行的一个具体坐标、一面检验镜子,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人格与学术价值观。其次,导师的专业理论是否扎实、学术视野是否宽广、研究功底是否深厚、研究方向是否相对稳定、科研成果是否丰硕、科研经费是否充足等,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指标性的关键作用。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高校、研究院(所)大多还是在采取传统的、典型的学徒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导师学术研究方向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局限性与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形成一对难于调和的矛盾。显然,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不利于培育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学生。因此,必须努力改革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导师组、通过多位学有专长教师的通力合作与联合指导,进而实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的普遍做法。
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利用科研平台中科研团队的自然优势,能够有效地实行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导师组模式。一个小型的科研团队就是一个研究生导师组,科研团队成员的交叉合作也有利于形成研究生导师组。
依托科研平台形成的研究生培养的导师组,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明显优势:(1)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一流的硬件设施。科研创新活动肯定是受到一定的现实条件的制约的,良好的科研环境及硬件设施可以将这种约束力降到最低,这是科研创新活动能取得成功的基本的物质保障;(2)依托科研平台形成的研究生导师组一定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拥有优秀的团队领导、领军人物和优秀的团队成员,从而保证了高质量培养研究生的人力资源。(3)和谐的导师组(团队)文化。和谐的导师组文化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又一个必要条件,主要包括研究生导师组的科研目标及愿景、科研价值观与团队精神。
因此,研究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可有效发挥各个导师的协同指导的效果,呈现倍增效应。每一位研究生都可以从不同的导师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尤其是不同的科研思维方式,受益多多;导师们各自都不仅可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每一位研究生的亮点和潜力,为下一步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研究队伍基础;而且导师相互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可以有效避免个人的主观意见对学生形成负面的影响。总之,导师组指导制使学生获得的指导途径不再是单一导师,多渠道的知识传递,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非常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研究生指导模式的创新,将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科研平台中的科研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师集体力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表明:科研平台是重组科研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途径;科研平台内浓厚的学术氛围及与国内外同行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启迪思考、尽早进入学术前沿领域。依托科研平台,鼓励合作学习,采取共同导师组指导的制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齐凤珍.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2007(28):103-105.
李伟,李斌,郝微.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实现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234.
[3]于国波,张永宁,陈磊.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1.
[4]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1-10.
[5]万文涛,周丽华.科研团队的生成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6」高海燕,赵时亮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论高等院校的虚拟科研团队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7]沈传缘.论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
[8]马跃如.高等学校教师激励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江西南昌,2.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 江西南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