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教教师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13764 浏览:580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既是科学,是艺术,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这三者的有机统

一、教师的审美情趣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求知本来是一项费力的精神劳动,所以有所谓“苦读”之说.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开启了感情的闸门,让枯涩的思想、学理化为清凉的甘泉,汩汩流入学生的心田,那么求知的沉重与艰苦感可消解,变为轻松愉快的享受,变“苦学”为“乐学”. 如在讲“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这一课时,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进入教室,你怎样找到你的座位的呢?”“到电影院看电影,你又怎样找到你的座位的?”本课例中,教师通过简单的两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这就是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自我生成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变的轻松愉快,水到渠成. 这里教师良好的审美情趣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考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此时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用智慧和去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 教师在课堂表现出来的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审美情趣自然流泻的主渠道. 教学犹如火种,缺少了它,就无法燃起课堂上浓密绚烂的求知渴望、思考状态、盎然兴味的光焰. 教学绝不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相反,教学有赖于教师整个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618jyw.com
美理想的全员参与,缺一无法完成.
如在讲“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时,教师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如果小明不慎把一个圆形玻璃镜子掉在地上,打成另外不易带走的几块碎片,你能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圆形镜子吗?”“你认为什么方法最好?你能用学过的教学知识解释这个问题吗?”……课例中教师首先激活了成语“破镜重圆”,引发学生帮助小明补全破碎镜子的,这就是把课程内容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呈现出来. 教师的一句“你用什么方法把它粘起来”引发学生探究粘镜子的知识,即已知圆心和圆的半径确定一个圆,这就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确定一个圆的知识. 此时教师的审美情趣所酿造的课堂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并且有正确导向和增进学习兴趣的功效,给学生一种愉悦之感. 但这种愉悦应来自教师所传达的知识信息之真与新,应来自教师所运用的那种严谨或幽默的智慧语言,应来自教师的火种所点起的情感燃烧,应来自学生因之而茅塞顿开的两种突然领悟. 总之,伴随学生的是一种结结实实的充实感——学识的充实,人格的充实.
课堂上的愉悦是一种深层的心灵反应,它的外化状态更多的应是神情上的默契与会意,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心灵的敏感”,那种“对教育者的语言细微色彩、目光、手势、微笑、思索和缄默的微妙感受”,它是人与人之间,在高层次上,借助认识相通、情感共鸣作为媒介而形成的和谐与超越的境界. 所以说教师审美情趣的高低,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决定教学的向度、深度与广度.

三、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化非审美因素为审美因素,加强教学效果

教学行为是一种有着严格规范的科学性行为,各科教材也都遵循认识规律,主要从认识的角度考虑编定(包括音乐、美术、语文中的文学部分),绝大部分教材均非审美因素构成,充满灰色的理性. 这当然同正处于青春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有距离. 缩短以至消除这个距离,只能寄望于教师的审美情趣. 而优秀教师总能借助审美情趣,将教材与课堂的灰色气氛转化为明丽欢快的色彩.
爱因斯坦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 这一理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的辩证统一,加深了人们对物质与运动的认识. 它的博大精深,它的体系严密,不言而喻. 这种理论不是一般人有能力把握的. 可是,爱因斯坦却以一种风趣的口吻对此作了解说:“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旁边,坐了两个小时,觉得只过了一分钟;如果你挨着一个火炉,只坐了一分钟,却觉得过了一个小时. 这就是相对论.”当然,这个诙谐的解说不可能代替相对论理论的科学研究,但是,整个相对论的精髓与神韵,从这个短小的比喻中,不难心领神会,而且经久难忘. 谁说理论是灰色的死板的?一旦有审美情趣的调色,它就光彩流丽,极具生气了.
数学比起物理,更要抽象多少倍. 清一色的枯燥数字的组合,图形的研究,无声无息的运算,如果教师能像爱因斯坦那样,这些毫无生命的数字、图形,也都能充满智慧,充满人性,处处闪烁着美的光芒. 如在讲“从不同方向看”时,教师首先给出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时屏幕投影庐山彩照,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 此时,老师提出问题:“哪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呢?”这首诗教会了我们怎样观察物体(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 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不同方向看……这样,无生命的、非审美的图形居然神奇地化为了高力度的、高审美的主要内容了,同时,跨学科界限,从诗歌中提出隐含的教学知识.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学中的“美”. 由此可见,教师审美情趣是情感的火苗,教学过程中情感的燃烧,有了它,才会灼热、明亮!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师更要积极改变教育观念,尝试着使用全新的方法,以便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优势,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所以,教师的审美情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收效多寡与成败,不可小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