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力提升教师“巧实力”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4452 浏览:137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实力”一词大家并不陌生,比如实力派演员、实力派歌手、实力派画家、实力派作家,等等。作为一名歌手或演员,如果你是偶像派+实力派,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不能成为偶像派,那也一定要争取成为一名实力派,因为大家更认可实力派,容颜易老,实力长存。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有高高的身材、姣好的面容、动听的嗓音,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但仅仅拥有这些太微不足道了,更需要良好的业务素质、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心。所以,作为教师,仅仅靠自己的“硬实力”是不够的,完全靠自己的“软实力”也是不可以的,必须做一名实力派教师,全面提升自己的“巧实力”。

1.不是止于赞叹,而要“退而结网”

在高中教师培训中,在不断感动于团队专家和指导教师的高屋建瓴和认真负责之外,也被许多教师的才气、思想所吸引,内心赞叹不已。赞叹之余,扪心自问,也就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如何不断向他人学习,弥补个人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实力呢?毫无疑问就是要潜下心来学习他人的闪光点。比如,有的教师思维巧妙,设计的教学活动总是很出彩;有的教师贴近生活,总是能从点滴的小事中自然而亲切地引申出大道理;有的教师知识渊博,总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有的教师为人谦虚、勤奋好学,总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积极向上……有一句话说得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以,无论是精彩的教学设计、独到的观点见解、好的教学理念,还是给人启发的教学机智,只要是打动自己心灵的,只要是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只要是让自己耳目一新的,将这些闪光点统统加以整理,积累下来,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水之源、无灯之光,因而是空洞无物的。”平日的工作生活中,运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倾听的耳朵、善于关爱他人的心灵,以及善于行动的双手,勤于学习、勤于积累,为提升自己的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不是止于照搬,而要“苟日新,新,又日新”

在平日的课堂上,我们不止一次地从不同角度告诉学生创新的重要性: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提高自主创新型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政治生活需要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文化生活离不开创新,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哲学也需要创新,发展观、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给学生讲了这么多关于“创新”的道理,教师自己是否是 “创新”的践行者呢?在每天的工作中是否都有所体现呢?对于学到的他人之长是否可以创造性地实施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不是照搬;只要用心,创新无时无处不在:一个新的材料的运用、一个新的设问角度的提出、一个新的设计思路的尝试、一个处理随机事件的新机智,一个新的问题的发现、一个新的灵感的闪过……“苟日新,新,又日新”,如果将创新当做一种习惯,我们的课堂将会充满生机,我们的生活将会随处绽放精彩。

3.不是止于缺憾,而要“更上一层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这句词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自然界中缺憾是常态,生活中也避免不了各种各样的缺憾。艺术作品中干脆把缺憾当成了一种美,歌之不尽、吟之不绝。曾在网上读到这样一段关于缺憾的描述:如果没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居卧病浔阳城”,就没有千古名诗《琵琶行》的问世;如果没有苏轼被贬黄州的“悲景怎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诞生?如果没有受到奇耻大辱的宫刑,司马迁又怎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之离骚”的盖世巨作《史记》!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成功人士在事业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辉煌时急流勇退,有的明星在自己的艺术顶峰时突然退出娱乐圈,还有的体育名将在自己竞技状态最佳时见好就收,是否也是出于一种对缺憾美的追求呢?他们以自己事业的缺憾留给人们一个永远成功、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教师的我们自然也不是完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缺憾。缺憾是不可避免的,缺憾也会成为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一次有“缺憾”的课堂会让教师从中找到不成功的原因、发现改进的方向;一次有“缺憾”的谈心会让教师发现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一个有“缺憾”的活动会让教师重新反思如何设计;一次有 “缺憾”的作业会让教师重新审视课堂和学生……缺憾有时是一笔财富,但不是可以躺在上面沾沾自喜的财富,倘若不去弥补,那就有可能转化为终生的“遗憾”了。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里的条件很重要,因此,教师要正正视缺憾,不回避缺憾,积极创造“缺憾”向“完美”转化的条件,想出积极的办法、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弥补缺憾,“更上一层楼”。如果做到这一点,对教师来说,就等于有了双倍的收获。

4.不是停止不前,而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当代作家冰心也说:“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科学家认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人会健康长寿。心理学家研究也认为,愈高的人,愈容易自寻烦恼;奢望愈大的人,愈容易挫折缠身。
的确,在日常生活中,“知足常乐“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平复我们躁动不安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但是,如果教师真的把知足常乐作为获取幸福感的唯一法宝,满足于目前的现状,那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不堪设想。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如果满足于现状,如果不思进取,离被淘汰也就不远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这句话对于教师而言尤其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