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之见关于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一孔之见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22017 浏览:969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时期将加快土地数据库建设。加快土地利用现状、城镇地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农用地分等与耕地质量、土地整治规划等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与维护。本文将对我国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问题做一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资源;土地;基础数据库;理论基础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系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除历史上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陈旧,数字化程度不高外,目前进行的城镇地籍调查(更新调查)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更新调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调查的依据、标准不统一。同时,各地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平台不一致,甚至同一地区,两个调查采用的管理平台也不一致,形成了诸多的技术难题,函需加强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立现代地籍,或者说现代地籍是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而现代地籍的衡量标准或努力方向应该体现“七化”即土地产权明晰化、土地数据信息化、动态监测网络化、资料查询公开化、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工作程序规范化
土地基础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土地调查数据管理系统。这里的土地调查既包含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两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是沿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两种技术行业规程形成的,数据采集各有侧重,相互之间数据整合有较大的难度,建议在充分考虑数据衔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统一全国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

二、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管理模式下,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为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包括地籍调查、变更调查、更新调查、土地登记等工作,管理的范围为建成区国有土地,含建制镇和工矿区,数据成图比例尺大多为1:500,精度较高。另一个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更新调查,主要管理土地利用状况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状况,覆盖范围为辖区内,数据成图比例尺多数为1:10000,比例尺较小,精度低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
这种管理方法,人为分成两个系统来管理客观连续、统一的土地,造成了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城乡数据不协调统一

由于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城镇初始地籍调查成图比例尺差异较大,采集数据的方式不同,形成的数据精度差别较大,同时由于调查侧重点不同,使得数据采集对象的差别也较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重在采集地类界,地形要素采集较少,同时受比例尺的限制,一些重要的权属界线(如村民小组界线、飞地)采集较少,甚至没有采集,城镇初始地籍调查重在采集宗地权属界线与主要地物,地形要素及地类界采集较少,在土地基础数据库统一管理的模式下,保持城乡数据的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协调统一,分置于不同的图层中,同时又要保持各自数据的相对独立性是解决城乡数据协调统一的重要技术问题。

(二)土地分类体系不统一

尽管国土资源部[2001]年255号文基本统一了城乡土地分类体系,并充分顾及了原城乡分类体系的转换,但该分类体系滞后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初始地籍调查,仍然给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建立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三)数据标准不统一

随着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城乡地籍数据库标准的推行,为城镇地籍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自身数据格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执行的是城乡分离的技术标准,要实现数据库的统一管理,还需要按照新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的要求,将两套数据库标准综合合并形成新的一体化地籍数据库标准方可解决数据标准的统一问题。

(四)地籍编号体系不统一

原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县(区)一乡镇-村一图斑编号体系,以图幅为数据管理单元,在数字化地籍实现之前,不失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有效管理体系,但由于图幅线为理论界线,不仅实地无法确定,而且人为造成了许多宗地和图斑的分割,实际使用存在许多问题,也很不方便,在当前数字地籍情况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号体系和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相比缺乏科学性。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执行街道一街坊一宗地编号体系,对于同一宗地的不同地类反映的不够全面、科学。因此,采用统一的城乡一体的地籍编号体系并反映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上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五)运行平台不统一

由于没有一个同一的运行平台,各地的数据库系统运行平台不统一,如有的采用武汉瑞得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软(R DcIS),有的采用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URCIS),甚至同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也分别采用不同的软件,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采用的Arclnfo系统,而地籍调查数字采集系统使用的武汉瑞得RDMS数字测图系统,导致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增加了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难度。

三、士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实践探索

为解决建立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丰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丰县的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起点高,自两个调查开始便统一了坐标系统、统一了土地分类,统一了全县编号体系,使用了最新的系统运行平台;第二,数据新,此次建库数据使用的是2004年完成的调查数据;第三,城镇地籍调查由县局自己的力量完成,测绘、调查人员直接参与数据库建设,大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非常有利于数据库系统的更新和维护。下面以丰县为例简要说明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以期抛砖引玉。
(一)数据库系统选择 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统一存放到关系型数据库中,可以实现城乡数据库的管理,可带来安全、可靠的数据管理,支持关系型数据建库功能的GIS系统有多种,如ArcGIS 的SDE,我们选用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武汉瑞得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作为系统运行平台,其它A二GIS均可以通过SDE直接访问数据库,这种体系结构有利于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

(二)数据组织及结构

传统模式下的数据组织,城镇按县一街道一街坊一宗地四级管理,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街坊,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县一镇一行政村一图斑组织数据,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行政村,从以上可以看出城乡地籍管理的数据组织方式基本相似,都是采用分级、分区管理,只是为实现不同的管理要求,对数据的描述侧重面不一样,但其核心是一致的,从地籍管理的深度来说,农村地籍数据的描述更能反映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城镇的地籍数据更能反映地籍管理的权属要求。
土地基础数据库实现的重点是数据组织管理模式、数据结构的一体化,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抽象化处理,将城镇的一个权属单位理解为由一个或多个无缝的地类图斑组成,将地类图斑确定为最基本的数据,这样就以形成一体化的基本数据管理模式:县一街道(乡、镇)一街坊(行政村)一宗地(权属单位)一图斑。

(三)1:500城镇数据的整理与入库

1:500城镇地籍数据的整理基本的技术要求是保证街坊界线的正确性、逐层进行街坊数据的宗地、房屋、线状地物、面状地物的检查、处理。使用1:500数据与1:10000数据进行基础数据整合,关键的工作之一是要进行1:500城镇地籍数据图斑的生成和处理,在生成图斑之前必须提取需生成图斑的要素或要素层,将提取出的要素或者要素层自动或者手动生成图斑并赋予相应的图斑属性。1:500城镇地籍数据的人库工作是在完成上述数据整理工作的基础上,设置好管理区域及行政区域,逐街坊进行地籍数据人库。

(四)1:10000农村土地利用成果数据的整理和入库

1:10000数据整理的原则首先要保证数据的无缝,即图斑无缝、村界无缝、图斑与村界无缝,其次是跳绘的正确,右扣系数的完整,第三是图斑线上现状图斑的位置准确,无错误交叉,无重叠问题。将上述所有问题利用图形数据检查、图形拓扑功能检查、处理,改正无误后,即可以街坊为单位进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库的建库工作。

(五)数据切割

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与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立完成后,重新构建城镇地籍数据1:10000大图斑(即城镇线数据图斑),利用大图斑整体打散或部分打散土地利用现状库数据图斑,完成数据切割。

(六)数据检查入库、碎片整理

数据切割完成后,进行分层检查处理,在保证切割无误,图形与属性无丢漏的情况下直接将数据入库,但数据切割后,由于原1:10000大图斑被打散,会在两种数据切割的边缘产生小的图斑碎片,需要进行微小图斑碎片的合并处理。

(七)不同精度的融合

实现不同精度数据的合理融合是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精度融合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低精度数据服从高精度数据,实际处理中要考虑面状地物与线状地物、面状地物与面状地物、面状地物与点状地物的数据处理。
(八)城乡结合部覆盖区域处理
这类数据整理工作的重点在城乡结合部精度发生过渡的部位,总的思路是将高精度的地籍数据切割、覆盖低精度的地籍数据,出现的空洞部分以城镇地籍数据填补。
四、结束语
伴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快速推进,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这一数据量最大的工作既推进着又影响着国土资源信息化进程,而数据库建成后的应用、更新、维护、安全机制等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源于:标准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