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浅议农村初中生同伴交往困惑及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19903 浏览:853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1—0568(2013)24—0139-02
初中是相对活跃的时期,他们有强烈的同伴交往,同伴交往的成败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广东省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初中生人际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校本研究》的课题要求,课题小组制定了《农村初中生同伴交往调查问卷》,并做了相应的调查,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农村初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困惑

1.在同伴交往中,过半中学生缺乏自信。很多学生因为自卑心理和挫折感的存在,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常常自惭形秽,畏缩不前,离群独处,不敢与别人交往。47.7%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其他人能干;9.4%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价值;但也有41.9%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比一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618jyw.com
般的同龄人更有价值,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可见他们不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人生。
2.有部分学生不信任同伴,存在猜疑心理。对于“我不信任同伴,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我”这个问题回答“是”的同学占了62%。他们很想交友,但总是不太相信别人,所以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封锁自己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同伴交往的数量和质量。
3.相当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缺乏文明素养。调查数据得知,“若你对别人粗野无礼”从不说“对不起”的中学生占9.4%,偶尔讲“对不起”的占36%,经常讲“对不起”的占36%,总是讲“对不起”的仅占18.6%。显然,对别人粗野无礼时,能从心里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承认错误的人所占比例不大。
4.缺乏正气,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没有胆量与勇气指正同伴的错误行为。当问及“当看到你要好的同伴抄袭作业或者违纪时你怎么处理” 时,70%以上的同学选择“沉默,只当没看见,保密”,20%左右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仅有12%左右的学生选择“帮助制止”。
5.异往中存在不平衡及偏颇现象。因为女生害羞、胆怯性格心理的发展,所以女生比男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含蓄和内敛,而男生相对来说活跃些,容易相互群聚在一起,所以男生的同伴数量明显多于女生。当然,也有少部分男女中学生间产生一种异常渴望与异性在一起的依恋之情,出现类似早恋的交往,而且公开地以男女朋友的身份出现。

二、农村初中生同伴交往困惑的原因分析

1.中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然有同伴交往的困惑。

(1)有些学生存在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有的不爱表现,有的不爱表达;有的又对自身的缺陷认识不足;还有的学生有太重的自卑、猜疑、孤独心理,等等,这都影响了他们的同伴交往质量。
(2)有些学生有不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的学生自私、任性、不合群,爱给别人起绰号、脾气倔等,在调查中,问及“公共场合你是否喜欢喊别人的绰号”或者“你是否经常有不文明的口头禅”时,回答“是”的同学均超过了40%。
(3)青春期自身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同伴交往的困惑。青春期被称为第二断乳期,他们对父母的过多干预和照顾变得厌烦,对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体系有强烈的表达,但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2.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使学生丧失了同伴交往的机会和能力。

(1)居住环境变化的影响。学校多数家庭中儿童的数量减少为1至2个,且生活在家庭核心之中,学生不再有兄弟姐妹间的水平交往,失去了争吵打斗、迁就忍让、互促共进的成长体验,失去了发展交往能力、解决人际冲突的天然场所。且因生计所迫,许多家长常年在外工作,有的是晚上孩子休息了才能回来,有的一个星期见一次面,更有甚者半年到一年才能和父母吃上一顿饭,父母没有机会表达对子女的爱,子女也当然不会学会怎样表达对同伴的情感。而且家庭居住住房单元化,同伴之间的交往空间也受到了限制。
(2)不良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家长往往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成长,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技能的习得。有些家长对孩子看护过严,上学、放学由家长亲自接送,回家后不准外出,与同伴的交往时间少。调查表明,近一半的中学生都是独自度过双休日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不让交往,怕学坏,怕出现安全问题。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以家长的地位压制小孩,没有和孩子平等交流,导致他们不懂得怎样和同伴协商解决问题。

3.学校教育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习得正确的同伴交往方式。

(1)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局限于文化知识和应试技巧,目前教育实践中也几乎没有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往往被视为毫无意义、浪费时光的“玩耍”,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位于学校教育的盲区中。特别是现今很多学校,因为害怕学生出安全事故,就直接取消了外出活动、社会调查等,导致学生的交往能力逐步退化。
(2)电子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许多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电子游戏、电视和互联网宽带的快乐,因而削弱和淡化了他们同伴交往的和动机。

三、农村初中生同伴交往能力提高的教育对策

1.因人制宜,适时、适当地开展交往基本礼仪和技能教育。许多中学生因缺乏交往的基本礼仪和技能,使同伴交往陷入了困境。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课程,教会学生一些观点和技巧。首先,要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分类辅导,比如,对初一的学生主要让他们树立自信,使之迅速地融入到新集体;对初二的学生主要是提高交往技巧的辅导;对初三的学生则可以教会他们包容等。其次,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一般来说,学业成绩和交往障碍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提高学业成绩来改变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从而改善同伴关系。第

三、也可以进行一些专题辅导,例如单亲家庭孩子的辅导等。

2.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交友机会和氛围。为了促进中学生开展积极的同伴交往,可以组织各种课外交往实践活动,如集会演讲、假日郊游、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让他们在各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中内化交往礼仪规范,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交往观念,提升交往的层次,最终实现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3.重塑和谐的家庭教育心理环境,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家长要注意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要本着宽容、、自由的原则引导孩子,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过多干涉他们的同伴交往。我国目前的家校教育职能显得薄弱,沟通较少,有时甚至存在从家长和教师两处接受的有关同伴交往的目的、动机等教育信息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这就混淆了学生的视听,阻碍了同伴间的交往。因此,教师和父母要做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天然盟友,要经常沟通,以发挥家校教育的合力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4.慎重对待异性同伴,及时开展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男女之间逐渐对异性产生兴趣但还未达到所谓的爱慕之情,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学生异往的引导。因此,必须将青春期的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去,不仅仅是上一堂生理卫生课,其它课程如生物、体育等课都可以从男女有别、各有所长上渗透青春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较强的同伴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魏宏聚.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
[3]侯爱民.近十年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研究综述[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4]凌辉.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