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视域基于关联主义视域网络自我组织学习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5495 浏览:127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信息时代,学习的图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有效实现终身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关联主义理论表现出了适应数字化时展的时代特征,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也不再只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学习工具给学习活动带来深刻影响,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更像是社会网络的扩张。通过分析关联主义视域下学习能力特征,探讨网络学习的组织策略,即如何将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转而整合为系统可用并可扩展的知识体系,这对促进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关联主义;网络学习;组织策略;信息整合
【】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76-05
一 前言
当前,信息的获取、呈现、存储、交流和传播比以往更加便捷和可行,引发了教育图景的重大变革。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课程选择任何知识点,在技术上都可实现,以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为特征的终生教育体系成为可能。网络时代,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在经历着重构。较之以往,学习呈现出了的新特点:
(1)信息的海量呈现,知识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零散存在于在生活中,学习涉及多方面非正规的整合过程,学习可以发生在课堂中,也可以发生在课堂外如网络搜索、社会性软件、电子邮件、博客、学习共同体、移动终端和实际工作中,学习是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事情。
(2)知识在网络时代的存在往往具有碎片化、分散化的存在特征,通过知识节点,我们仍然可以把这种碎片化分散存在的知识进行联通、重组、再造。
(3)知识半衰期高频率更迭,学习者可能涉猎各个学习领域,只要有学习需求,学习可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交流的过程。
(4)学习方式高度网络化,基于网络的Web2.0学习环境:是在Web1.0环境基础上广泛应用了BBS、博客(blog)、微博客、聚合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即聚合内容)、Diigo(阅读标签软件)、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维基百科(Wiki)、视频网站等技术,使得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媒介超媒体化、学习工具更加丰富、交互性更强等诸多变化。学习呈现出的以上特征,学习者需要具备相应的有效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以应对网络时代的学习文化,实现终身学习。

二、学习理论的境脉分析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三大经典学习理论。早期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形成联结的过程,认知主义进一步认识到学习不仅是大脑内的思维符号表征转换成记忆的过程,也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都认为学习发生在人体内部,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结果,而知识是学习者的外部事务,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知识的行为。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内部的认知结构,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进化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将认知从知识的传递演进到认知的建构,建构主义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借助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意义建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构筑在传统的认识论的基础上,阐述学习的方法论。
数十年来,学习的图景发生了很大改变。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重构了人们生活、交流及学习方式,学习进入非正式、网络化的时代后,技术对学习的影响日益深刻,技术重组了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知识的组织和转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上述学习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习的社会性特征,难以涵盖学习的全部维度,在解释当下的“学习”问题方面就显得不足。从社会性视角审视学习的内涵,德里思科(Dfiscoll)将其定义为“一种在人类行为或行为潜力方面的持续改变,是学习者经历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西门思(Siemens)将学习定义为网络创建过程,作为一种适应数字化时展的学习理论,弥补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观点中的不足,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要理解关联主义,关键是要理解关联主义对学习观的阐述。关联主义的八项原则:(1)学习与知识建立于各种观点之上:(2)学习是一种将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3)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施中:(4)多多学习的能力比当前知识的掌握更重要;(5)为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6)看出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联系的能力至关重要;(7)流通(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关联主义的知识的表征意义不在于记忆,而在于知识是如何组织的。通过不断变化的现实选择学习内容,理解新信息的意义,今天正确的答案到了明天就可能是错误的。
关联主义学习观正在重构当下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化、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关联主义表述的是一种适应当前网络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学习模式。知识借由社会交互不断被创造、传播和挑战,由此西门思引入了知识流的概念,在富知识社会中,传统学习意义上的许多学习过程可获得技术支持,学习者不必亲身经历而习得知识。培养、储存和利用知识流至关重要,知识流的组织则有赖于学习者在专业化的节点间建立有效连接,最终形成动态知识网络进行联通聚合,而学习则是网络结构中知识的自组织形成节点重构和联结的过程,学习能力即各种联系的建立。这种连接可使学习者超越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状态,并将个体学习扩展到社群学习中。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数字化世界中,掌握知识本身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及学习的能力,因为那时你只要知道怎样去获取知识、只要掌握如何去寻找你所需要的资料的技巧就行了。关联主义所表达的分布性的社会网络知识交互理念正是信息社会所发展的学习模式。

三、网络个人学习环境下的自我组织策略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和知识是建立于各种观点之上的,学习能力即建立各种连接,而学习本身是一个把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进行连接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静态一成不变的,知识有着自身的流动特征,因此,知识的联通较之知识的内容更为重要。动态的知识可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社会和工具中,随时为学习者使用,而不必依靠记忆。个体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社会和工具这两个维度,而网络正具备了社会性和工具性这两个维度的统一。因此,关联主义的各项原理都是建立在联通的各个知识网络之上,特别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网络性,关注各个知识节点的沟通。
在自我组织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是依据独立自主的内部心理进行的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必须通过自我组织,将学习者的内部知识网络和外部信息网络进行连接,建立以网络链接为形式的各种信息媒介源的关联。内部知识网络包括学习者的神经网络和知识网络,标志着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外部网络包括了学习者的社会网络和互联网,表现为学习者的现实社会关系和虚拟数字社会关系。个体知识资源和“外脑”(即外部网络)联通交互,在复杂境脉下使用、管理、优化、匹配内外网络,保持信息源的畅通,有利于形成和维护个性化的知识网络学习环境。所以,学习策略以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为中心,围绕知识的生成策略、知识的转化策略而展开,包含了外部的学习环境网络策略和学习者内部的知识管理策略。王佑镁、祝智庭也提出了“基于分布式知识库的外部联结和基于信息处理的内部神经元联结成为学习过程发生的未来学习体系的基本取向”。
1 学习环境策略——构建关联内外网络的学习环境
(1)Web

2.0和社会性软件组建的社会性网络——外部大环境

Web2.0和社会性软件组建的社会性网络是关联主义产生和作用的环境——生态系统或生态圈(Ecology),它的健康程度影响着学习者个人知识网络里信息和知识流动的状态。
Web2.0和社会性软件构建的社会性网络,强调网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这与关联主义强调的知识的社会化特征是一致的。学习者基于自身需求,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连接专业知识节点、专家、个人学习网络等“外脑”或“智库”资源,获得新的节点形成新的关联,使各种外部资源形成有效的、易检索利用的知识空间网络,构建复杂的个性化知识网络,用于个人知识的管理。
当前,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的新一代互联网模式。网络个人学习环境(PLE)正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以Web2.0和混搭社会性软件为技术为自己寻找和开辟的学习场所来管理学习的全新学习模式,它们支持用户对网络内容的创造和社会性网络的应用,为个人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技术基础。在网络环境中,需要学习者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特点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支持。
(2)混搭(Mashup)社会性软件——内部小环境
互联网具有系统性和多样性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和产出潜力的学习环境。结合Web2.0和社会性软件构建的个人学习环境(PLE),将认知分布于电子邮件、共同体、对话、网络搜寻、电子邮件列表、博客等形式的外脑,促成了个人知识的管理和转化。关联主义认为个人在需要时调取各种存在于社群、网络、数据库、移动硬盘等组织和设备中现实生态空间的已知与未知的知识,可以极大改善学习效率。
各种博客、维客、社会性网络等Web2.0技术的社会性软件混搭、应用,形成一种新型聚合网络信息资源正是各种微型知识生成的沃土。学习者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时,可以根据自我需求培育和维护各种有效连接、将海量的网络远程服务与有效内容相连接:同时,学习者可以灵活地在不同的平台间切换和流动,并不断地学习和适应,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在学习社群共同体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辩论、观点发散、智慧聚合,构建具有分布式、社会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以管理和构建知识。
2 知识认知策略——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微型知识组织
(1)关联知识
个人网络学习环境是不可预知和不断变化环境中发生的动态的、自然涌现的、非确定的、非线性运行的信息环境。知识节点及其关联的具体表现形式相当丰富且处于时时的动态变化之中,网络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建立节点连接信息或知识点,形成了异常纷繁复杂的人际网状结构。所有的信息通过网页呈现,网页有很多种跳转的可能,使这种人际网状结构处于更新变化变动之中。个人学习行为的自我组织也可以说是一种存在于公共机构环境内部、以建立更庞大的自我组织知识体为目标的微观过程。学习者所搜集的信息和自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总是不断地被重新排列、扩大和再组织,当新知识与学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习者熟悉的或者有意义的知识发生联系时,学习者内部会产生许多根本性的或小的改变。因此,自我形成连接、网络的创建过程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混沌性。网络连接过程的自我组织、自我反应、自我调整、自我导向适应的性质体现在学习者的情感以及建立起评估知识价值和关联知识的元认知能力上,进一步提高了对自我学习行为进行管理的能力。
在一系列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个人知识的节点与网络其他节点融会联通,构建知识网络,需要学习者首先建立起评估知识价值和关联知识的能力,这是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能力,也是建立联结前使用的元技能。信息量的超载,使学习者在自我需求分析下首先需要评估知识价值,充分调动个人知识体系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关注知识的现时性(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或流动性,洞察相关的或者是不同的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所隐含的内部关联,发现知识片段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深层次关联,“挖掘”各种显现的或隐现的信息资源,建立各信息源之间的联系。个体需要将新信息与自身所调用的概念进行对质,并由此创造出有用的信息模式,达成学习意向。 如图1所示,关联知识发生于不同层面,这些层面有着相互作用。认知存在感知、情绪、元认知、潜层认知和意向五个维度。需要调动元认知和浅层认知;也是直觉、想象、类比和顿悟的感知过程:兴趣、意义、情感使信息具有某种分量,促进对信息的筛选,赋予信息以重要意义。图1展现了知识的逻辑加工与处理和非线性选择的立体交织,进而达成一种意向和挑选新信息的能力。
(2)聚合网络源于: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信息
甘永成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技术手段帮助个人更有效地对飞速增长的信息进行管理,是把整合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的框架,它为把零散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系统可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新的策略。现代认知结构论则强调,对知识的组织管理,直接影响了一个人对知识的应用。
在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呈现出了信息超载和内容趋于微观的特征,需要通过自我组织将外部信息整理成为个人知识来源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加以整合,成为可扩展的个人知识。网络个人学习环境可以提升信息的获取速度,方便对知识的记录和整理,促进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交互与共享,使内容的汇聚更为行之有效。这种全新的设计模式能够帮助学习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系统;这种分散的、社会性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强调知识的内容和管理的分散,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协作学习和内容创建。在个人学习环境中,一个知识能通过链接扩散、激活到另一相关知识点,使知识结构处于动态的不平衡状态,当另一个知识显得更适用于解决问题时,知识结构就相对稳定,知识处于不断地再生创新的(而不是封闭消耗的)开放螺旋攀升状态。
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给网络学习者调控学习进程提供了认知环境、认知工具、认知情境的支持,带来的是信息接收的改变,连接各种输入、生产用以回答问题的新涵义的网络的改变。关联主义认为,借助于信息技术,个别的、分散的、碎片的记忆、认知、智力、情感和能力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编入组织和机构中,组织机构的知识亦将知识回馈,增加学习机会,释放巨大的学习能量。学习不再是简单地获取,而是个性化知识网络不断扩张的过程。从认知环境的形态架构上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3 知识的传递和转化策略——隐形知识的连接
在建立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习者通过内读法、深谈法等挖掘隐性知识,借助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和顿悟(综合表现为洞察力)识别事物的模式(内在本质、相互联系及变化规律),最后经过逻辑思维的加工完善,形成创新的知识体系(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等)。
隐形知识是由身体的感官和理性的直觉涌现出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储存于潜意识领域中,难以保持、提取、正规传递和大面积分享。但隐形知识在意识活动产生过程中具有认知优先性,认知过程实际是隐性知识不断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直觉、顿悟、灵感等方式解决问题和抽象概况出材料中隐含的底层规则,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接受到的信息做出不同的解释,生成个人意义的理解。具有判别信息、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前瞻性与预期性,实现网络条件下组织型知识和知识迁移。
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隐性知识得以转化高效的关键。隐形知识存储于潜意识领域中,难以有意识地加以保持和提取,其在特定环境下能自动激活,自发从环境中提取信息,然后运用已经得到的知识来指导学习者在新异环境中的行为,这一过程并无明显的逻辑程序。引发隐形知识转化的条件具有社会化、突发性、情境性、个体性的特质,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的过程需要社会情境、信息交互和社会协作共同参与。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认知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默会的认知过程,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和内容,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被赋予了可以表达的外型。
隐性知识需要不断地生成转化,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了自身思维过程的知觉、观察、控制和自我调整学习行为,突出了知识的实践特征和智慧创造性特征,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提高对自我学习行为进行管理的能力。以综合的与组合的增长模式,自然融合知识界限和组织界限,实现个人知识的良性生态发展。
隐性知识所具有的内隐性、个体性特征使之需要不断地生成转化,才能实现更大的效用,知识观从推崇“认识的知识”(即显性知识)转变为强调“实践的知识”(即隐性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实践特征和智慧创造性特征,知识的主观内隐性更加明确。
四 结语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对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习的多元化、多途径化已成趋势。学习是以制品和文化的、组织的、历史的情境脉络为条件的。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必然引发对学习理论的修缮和思考,学习的面貌更为多元、开放,关联主义正是应数字化时展而展现的新型学习模式。关联主义的学习方式是能自觉创建连接,关联不同领域间联系,充分调动个人知识资源的一种思维表征方式。其优势是能处理更为多元性的观点,关注知识的流动性和脉络性,运用支持新型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将人从记忆的学习囚笼中解放出来,运用信息社会人际资源、信息资源的非个人学习的行动能力,能有效地在学习中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和反省自我,进行自我学习激励。
关联主义学习观为学习者在数字时代提供了学习任务见解和学习技能参与,用最基本的方式为知识建构建立联系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方式。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人们的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发生变化。非线性的信息获取方式,快速发展的信息生态环境,学习者可利用自身知识之外的信息来支持学习,传统意义上的认知过程可为技术所替代,学习者不断运用发展自身以外的学习力,这将成为未来学习发展的一种策略。以关联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实践教学——大型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正在全球范围兴起,有待于继续推进。随着学习方式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关联主义学习观的价值也必将更为凸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