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学习兴趣结合学科特征,激发学困生历史学习兴趣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27923 浏览:1232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内动力的形成,是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关键。为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进步的可能性,帮助学困生不断提高自信心,逐步转变失败心态,形成积极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笔者通过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巧妙处理教学内容,并认真研究学困生学习心理,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手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习历史的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困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一、结合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第3课《华夏之祖》时,笔者先设问题引入:①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为什么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学生很积极发言,但总是说得不清楚。老师便指导学生阅读、讨论,他们认真看完教材之后就能完整回答这些问题。②老师板书“黄帝和皇帝”后问:这两个词是否有写错?两者有什么区别?学生争论十分激烈,很快有同学主动回答了问题,并准确的区分开来。③活动:老师背诵的诗《送瘟神》,然后投影“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并让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老师略析诗后问:“舜尧”是哪个时候的人物?诗中的“舜尧”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又能引用这个两人物?学生又议论纷纷,有同学还提出问题:老师,课文介绍的是“尧”先出现,“舜”是继承“尧”的位置,为什么诗中写成“舜尧”(是写诗时为了与前句“条”字押韵,故意写“舜尧”,也起到强调的作用),学生这样问正是老师要推崇这首诗的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尧、舜等历史人物的兴趣;向学生渗透律诗的知识;感悟的文化修养,学习善于读书学习的精神。其实在初一“历史”中,许多课文也可以这样讲读,因为初一历史主要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二、结合乡土历史或时事新闻,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时事触觉较敏锐,对乡土历史和时事新闻很感兴趣。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结合乡土历史或时事新闻,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知识。如在学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1课《战争》时,先提出:古代禁烟()斗争英雄是谁?早期主战场就在我们身边,你能举例证明吗?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不用多思考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也很快就举了一大堆例子,有个别学生还拿出照片作例子,因为他们参加了对南沙区战争遗址的调查(老师也投影了本地区战争的遗址佐证)。这时学生很想了解曾发生在身边的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战争的知识。活动:要求学生课后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冯马庙”的历史文化,学生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又如在历史九年级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课文中,学习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一目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体制的弊端,就以我国早期社会问题为例进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体制的影响,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用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一切都是集体所有,结果国家生产技术落后,物资缺乏,商品只能凭票供应,人民过着贫困生活。而改革开放后,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丰富,人民过着富足生活。这样作比较学生更容易理源于:论文封面www.618jyw.com
解苏联模式的“弊端”。学生对自己长辈的生活状况(事情)很感兴趣,很想了解清楚,所以继续开展课后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前辈调查改革开放前当地人生活情况。这样不但加深了对“弊端”的理解,还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

三、联系已学内容,指导学生解决重难点

对学困生而言,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难学。为了降低其难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立足于本教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解决重难点。如在学习九年级世界历史“巴黎和会”一目时,笔者结合八年级历史上册学到的《五四爱国运动》知识,引导启发学生:中国近代史上的“新义革命”是从哪个爱国运动开始?爆发五四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然想到“五四”运动,也懂得回答原因是在巴黎和会上签订对中国不平等的条约,北京学生发动了五四青年爱国运动。既激发了学生思考,又复习了旧知识,还对学生渗透了爱国教育。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