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体悟多元、体悟、协同:高校新生教育方式构想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5478 浏览:132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三大困惑:专业培养目标不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懂,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未来规划不清,导致学习缺乏计划性。国外大学已普遍开设新生教育课,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制度化。本文提出了以认知为目标,以适应性为原则,以多元教育内容、体悟教育方式和协同教育指导为实施策略的普通高校新生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新生教育;认知目标;适应性原则;实施策略
每年秋季高校新生入学,新生教育问题摆上议事日程。高校第一学年是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人生规划的转型期,高校能否适时提供合适的新生教育,帮助新生顺利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效率和人生规划。新生教育普遍受到国外大学重视,我国高校的新生教育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是高校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国外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兴起与局限

新生教育的实践起源于美国。100多年前,美国大学开始尝试对新生的专项教育,到上世纪30年代,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大学开设了新生教育课程。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初衷是帮助新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教育内容以对学校的认知为目标。例如,美国一些大学的新生教育包括学校发展历史、学校的使命和宗旨、学科专业发展、学校服务和学习资源、社区发展、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等等。
上世纪60-70年代,“学术性转变”为目标的新生教育兴起。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激发新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加强师生接触和交流,开设了以小班讨论为授课方式的新生研讨课,丰富了新生教育的学术性内涵,美国哈佛大学和南卡罗来纳大学是最早推行新生研讨课的大学。新生研讨课很快得到其他大学响应和推广,甚至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转向大众化,新生规模迅速扩大,新生教育模式开始出现多样化,其中,学术探究式和认知适应式的新生教育成为最主要的两种模式。各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目标的新生教育,普通高校突出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研究型大学强调对新生的学术性引导,而有些高校融合了这两种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也有了发展,从研讨班逐步发展到课程群、研究活动、学习团队等多种形式,不断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但总体来说,新生研讨课是国外大学新生教育的主要方式。
对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新生研讨课这一教育模式存在如下局限性。
系统性不够。新生研讨课针对性单一,主要激发新生的学术研究兴趣。而实际情况是,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困难是多重的,需要启蒙的内容也是多维的,如专业思维习惯、自主学习方式、科学研究兴趣、职业规划等,都是新生面临的重点和难题,需要专业人士引导,但新生研讨课容纳不了这些内容。
适用面不广。高校人才培养层次不同,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教学型之分,还有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校对新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需加以区别,研讨课得到研究型高校的重视,但满足不了各类各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受众面有限。据目前已经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实践来看,因受师资、规模、场地和时间等各种因素制约,研讨课并不能容纳所有新生,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采取学生报名、考试选拔的方式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在清华大学,真正能进入研讨课学习的学生约占新生的40%[3]。

二、新生的三大困惑与基于认知的适应性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研究型大学对新生研讨班的新生教育模式做了初步尝试,但大多数普通高校现有的新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专业启蒙、学习方法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系统性、制度化的教育很鲜见,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多。
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具有独立探索精神、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其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与义务教育阶段截然不同。因此,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通常被认为是新生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新生将面临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人生规划的重大转变:第一,从过去的以接受知识为主、以应试为目标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向以独立自主学习、创新为主的主动式学习模式;第二,从过去的以各学科为对象的综合性学习转向以特定专业为对象的专业性学习;第三,从过去局限于课堂的封闭式学习环境转向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学习环境等等。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新生对这一转变普遍表现出心理不适,高校也缺乏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美国大学也曾认为大学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新生的教育是“最糟的教育”。
从实践中看,高校新生主要存在以下困惑:
专业培养目标不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新生普遍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和了解,不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楚专业内涵,不明白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知道未来就业去向等等。不少学生进入某个专业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抉择,或者是为进入大学而作的无奈选择。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或少有兴趣,甚至专业思想不稳定,其结果是学习动力不足。
专业学习方法不懂,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大学课程设置和修读方式与中学阶段差异很大,中学阶段每学年课程基本相同,由学校排定,学生无需选择。大学采取学分制,课程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学位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等不同类别。学位课和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选修课通常被定义为专业特色课和知识拓展课。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选什么,怎么选,不少学生感到迷茫。同时,新生在如何学好专业,如何听课做笔记,如何使用课余时间,如何利用学校各种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盲点,缺乏有效的方法,其结果是学习效率低下。
未来规划不清,导致学习缺乏计划性。大学四年学习如何计划,职业生涯如何规划,个人的发展如何与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等等,这些对新生来说,是全新的课题,毫无经验可言。其结果是四年大学无计划性,被动地加入考证、考研、留学队伍。
上述困惑如不加以引导,适时扭转,就可能出现所谓的“大一茫然,大二空虚、大三压抑、大四急躁”的现象。因此,新生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中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