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全面提升论学生有效教育对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必定要求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6581 浏览:158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对学生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是每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每位教师必须:懂得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要具备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有效教育、发展规律、责任心、适应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愈加精细,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已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这一认识也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尽管在不同的国家、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形式都是不同的,无论哪一种教育形式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是,评判教育是否有效的基准却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换言之,只要能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并使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就应该是有效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不管我们实行“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我们不应该以一概之,要辩证地看待这些教育模式,关键是要关注学生是否在教育的影响下得以健康成长。也正因为这样,从事教育事业的众多教育者就不得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要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教师到底该做些什么?

一、教师必须懂得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对学生有效的教育,则必须是遵循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也即:教育要充满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我国学者郭元祥教授主张基础教育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出了“新生活教育”学说。①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我国目前教育者从业机制来看,应该说所有的师范院校都设置了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公共课程,这为培养教育行业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储备育人知识的条件。但是,就我国目前高校的培养教育机制来说,对高校师范生的教育培训仍然缺少必要的实践和实习活动,很少有高校能让这些即将踏上教育岗位的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实践知识,即使偶尔哪所学校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也不是很规范,缺少教师的必要引导和科学管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严重缺少与实践的结合,这就不难理解他们的理论与不断变化的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脱节。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很多教育者在工作期间,可能也会留心观察个别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每个教育者在教育生涯中要面对的受教育者是很多的,尤其是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每个教师可能要在短期内同时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受教育者,这就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清楚地明白自己所面对地每一届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适用何种教育原则,遵循什么样的教育规律更能激发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教师要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有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要重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不断理论联系实际,使自我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各阶段充分了解并不断完善。

二、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有效的教育,要求每位教师真正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心,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中,正所谓“育人是最复杂的工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来看,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的有效实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修完自己的学业,也正因如此,我国高中以下学生总人数非常庞大,这就必然导致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从业人数众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我国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逐渐推行学分制办法管理学生,以往以考试定终身的制度正在不断退出历史舞台,这就使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的呈现已经由显性向隐性转化,教育的难度大大增加。当然,也必然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受到促进自己健康成长的教育,否则,这样的孩子就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则必须有能力为这些孩子能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耐心分析每个孩子的特点,细心指导每个学生的成长,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作出巨大奉献才能有所收获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才的艰辛自然就要从基础教育者扎实地工作、默默地耕耘开始。所以,每位教师则必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要始终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并为之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真正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实现自我的职业成熟和人生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教师要具备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对学生有效的教育,则必须是引导学生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这可以说是教育行业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发挥重要影响的根本原因,而缺少有效的对人的教育的社会,也只能是止步不前。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理论,明确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源于: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生活教育。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结构时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就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强调要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③ 对教师来说,要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则必须具备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我们知道,应试教育在实行了多少年后,在我国也确实出现了很多让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很多大学生空有满脑子知识,可是却无法在社会立足,高分低能,学生不愿低起点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就业压力大,无法实现就业者众多,很多大学生又硬着头皮考研、考公务员等等,但是政府能够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毕竟是很少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始终是非常忧虑。其实,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空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很多地方都缺少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来参与,但是又有多少大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勇敢地选择自己所热心的事业。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一脸茫然,在他们多年的受教育生涯中,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是那么的少,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的欠缺。
当然,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是难辞其咎的,因为,他们只具备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与社会发展并不完全适应的教育的能力。从深层原因来考虑,这又与教师自身的受教育过程和所拥有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有关。在目前我国的教育行业中,大学的社会开放度高于中学,中学高于小学,但是,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仍然主要是以学生在学校内的近乎封闭的环境中开展进行的,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的可怜,很多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更是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可以说,整个教育行业存在一种与社会发展相对隔绝的一种固有管理定式,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生缺少必要的社会知识和实践能力,加上近年来独生子女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家长只想给孩子创造更多地掌握知识的时间和优越的学习条件,没想到为孩子提供必要的锻炼自我、参与社会的机会,忽视了孩子将来踏上社会后应对挑战的能力培养。所以,这样的教育,不能说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真正懂得教育的教师,要使学生将来真正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除了自身作为专职教育者所应具备的必要专业知识外,必须具备融合社会发展与专业知识相统一的能力,必须在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中将社会的发展要求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结合起来,逐渐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社会的能力,推动学生有效实现社会化,同时要积极为学生搭建与社会联系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充满期待和向往,这是作为每一个教育者必须给予学生的引导,否则,“高考考学生,考后考家长”的怪现象仍将继续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陶行知全集》第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12页。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